我们继续华特·迪士尼的故事,如果你还没看过上期,推荐你先看 逃离原生家庭噩梦 华特·迪士尼怎么把自己重新养一遍?
这两期内容来自同一本书,这部详尽的、800页的华特·迪士尼传记。
🔴 这本书叫《Walt Disney: The Triumph of the American Imagination(华特·迪士尼:美国想象的胜利)》,由 Neal Gabler(尼尔·加布勒)撰写。
在你阅读这两期内容的时候,你会发现华特·迪士尼和乔布斯有很多相似的特质(当然在某些方面又各有不同)。
也正如前文所述,有一句话或许能帮助你更深刻地理解华特·迪士尼这个人:
他的关键特质是原始的创造力(raw ingenuity)和一种近乎残忍的坚定意志(sadistic determination)。
🎙️ 本期收听:David Senra – Founders #346 How Walt Disney Built Himself?
🎞️ 让我们开启故事的下半场(全文约 8000 字)
🟥 影视商品化
这是迪士尼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 商品销售。
迪士尼是第一家认识到可以通过电影(或角色)相关的玩具、游戏、服装和其他产品来赚取巨额利润的工作室。💰
当时,华特·迪士尼找到了赫尔曼·凯曼来负责迪士尼的商品业务。
拿破仑有一句话:“在战争中,个人渺小无足轻重,但有时一个人便能决定全局。”
赫尔曼·凯曼就是迪士尼商品业务中的关键人物。
起初,迪士尼让凯曼成为合作伙伴,承诺他50%的收益分成。
随着业务增长,这个比例逐渐调整为70/30,甚至80/20,更多地倾向于迪士尼一方。
尽管如此,这项商品业务从一开始就取得了巨大成功,并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持续增长。
凯曼的承诺是:“我会在商品领域创新,就像你们在动画领域创新一样。”
这是一个极具说服力的提案。
他计划彻底改造“华特·迪士尼企业”(Walt Disney Enterprises:新设立的商品部门),就像华特·迪士尼为“华特·迪士尼制片公司”(Walt Disney Productions)所做的一样。
他要将商品业务转变为一个高效、质量严控、盈利丰厚的系统。
🎀 事实证明,米老鼠作为品牌比作为电影明星更受欢迎。
凯曼行事雷厉风行。仅用一年时间就与40家公司达成协议,获得米奇老鼠产品的授权。
第一年,他在美国的商品销售额就达到了3500万美元,加上海外市场,总收入在1934年达到惊人的7000万美元。
华特·迪士尼通过米奇商品的版权赚到的钱比动画片还多。
🟥 建立文化
华特·迪士尼和乔布斯有很多相似之处。
华特·迪士尼几乎完全凭直觉行事,非常信任自己的直觉。
乔布斯也是以“直觉比智力更强大”著称,他认为遵循直觉对他的职业生涯产生了巨大影响。
🔴 但与乔布斯不同的是,迪士尼并不会明确告诉员工他想要什么。
有一位员工打趣道,弄清华特·迪士尼的意图,完全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sussing out what Walt Disney wanted was a matter of osmosis)。
这与乔布斯完全不同。乔布斯非常清晰明确,他亲自参与每一个重要产品决策。
一本我反复推荐的书《Creative Selection(创造性选择)》就描述了乔布斯在产品开发中的中心角色。
他的指示从不含糊,每次审查都会具体说明他想要看到的改进。
书中有一段话:
作为一个程序员,给乔布斯做演示就像是拜访德尔菲神庙向神谕请教。演示是我的问题,他的回应就是答案。
虽然希腊神谕的预言通常以令人困惑的谜语形式出现,但乔布斯的情况完全不同。
他要么会批准一个演示,要么会要求下次看到不同的东西。每当史蒂夫审阅一个演示时,他都会非常详细具体地说明他希望下一步发生什么。
他一直在努力确保产品尽可能直观、简单、正确。他愿意投入自己的时间、精力和影响力,以确保产品做到这一点。
🔴 但在另一个方面,乔布斯和迪士尼又完全一致。
乔布斯说,讲故事的人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人。
华特·迪士尼深谙这点,他不仅是出色的讲故事者,还是一位极具说服力的推销员。
他曾说:“在我做过的所有事情中,我希望人们记得我是一位讲故事的人。” 🔮
华特是一位出色的推销员,他对工作室和动画抱有无比强大的信念,这种信念让他能够说服任何人,甚至那些顽固的银行家。
红杉资本的创始人唐·瓦伦丁也说过:“学会讲故事至关重要,因为资金正是通过故事运作的。”
他说,大多数创业者缺乏讲故事的能力,这是一项需要努力提升的技能。
🔴 迪士尼建立文化的另一个方式,他是个微观管理者。
他插手一切事务,他把自己比作一位指挥家,带领所有员工 —— 故事作者、动画师、作曲家、音乐家、配音演员、上色人员 —— 共同创作出一个个完整、和谐的作品。
当他充满激情时,似乎散发着一种“现实扭曲场”的力量,员工形容他有“先知般的声音”。
一位员工在家中谈起华特时充满崇敬,他的妻子嘲讽道:“你谈起他时好像在谈论一位神。”
他回答:“他就是。”
迪士尼工作室的运作方式完全不像一家商业机构,他们运作得如同一个教派,拥有一个充满救世主魅力的领导者,激励着一群狂热而忠诚的信徒,他们就像在执行着某些神圣的使命。
The Disney Studio operated like a cult with a messianic figure inspiring a group of devoted, frenzied acolytes. They were disciples on a mission.
🟥 改进是我的信条
当时,工作室制作了很多动画短片,虽然赚了不少钱,但始终面临财务压力。
华特提出了一个改变公司命运的构想:“如果短片能带来收益,那为什么不制作一部全长动画电影呢?”
他称之为“加法”(plussing),他信奉“改进是我的信条”。
就像当初皮克斯冒险制作世界上第一部全电脑动画长片,很多人认为这是不可能的。
迪士尼的版本是《白雪公主》,华特想,如果动画短片能赚钱,那么一部全长动画电影的潜力将是巨大的。
所有人都在劝他放弃:“你做不到,这从来没人做过。”
他用讲故事的天赋说服了整个公司。
🔴 他描绘《白雪公主》的愿景时,员工们都深受感动,他的讲述充满了令人着迷的魔力,能把所有人都完全带入他的世界,愿意为此全情投入……
简直难以置信。
为了实现这个大胆的目标,他需要大量动画师,他们开始向全国的艺术学校发信,列出需要的技能,鼓励学生申请。
然而,他也不得不雇用一些资深动画师,这让他很不满,他抱怨说,这些资深动画师带来了从廉价影片制作中养成的坏习惯。😤
他更愿意从头培养年轻的艺术学生,灌输他们迪士尼的理念。
迪士尼内部设立了“迪士尼大学”,要求所有员工参加必修课程。
他不仅要教育他们,还要让他们沉迷于追求卓越的文化,像他一样,执着于完美。
🟥 《白雪公主》的成功
就像乔治·卢卡斯为《星球大战》的续集倾尽一切,华特·迪士尼对《白雪公主》也充满信心,愿意为此孤注一掷 —— 事实证明,他是对的。
起初,他估计这部影片的成本大约是25万美元,但他向来预算不准。
25万美元花光后,他从美国银行的主要放贷人那里又借了63万美元。
一年不到,他又不得不去找银行要65万美元。
当时,他对一位记者坦言:“为了制作《白雪公主》,我不得不把我拥有的一切都抵押出去,包括米老鼠、唐老鸭和所有的一切。”
💦 书中反复提到他与金融家们的斗争。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乔治·卢卡斯后来决心掌控资金流,他从迪士尼与银行家们的争斗中吸取了教训。
其中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反映了华特作品的卓越。
他的主要银行家曾来看一个未完成的粗剪版,虽然还没完成,但已经展现出令人惊叹的效果。
放映时,银行家一言不发,华特紧张得要命,因为他需要另外35万美元贷款,否则整部电影将付诸东流。
这位银行家叫罗森伯格。当他们走到停车场,罗森伯格依然没有表情。
直到上车后,他摇下车窗向华特道别,缓缓对他说:“嘿,这东西会给你赚大钱的。”
他是对的。
《白雪公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1939年,这部电影问世,正值大萧条结束,成为了当时票房最高的美国电影。
观众为观看这部影片排队长达三周,提前预约才能进电影院。
这部影片还带来了巨大的商品销售收入。市面上有2,183种不同的《白雪公主》相关商品,仅仅是主题饮用杯,销售量达到了1650万只。
他们的工作室从未经历过如此丰厚的资金涌入。
在《白雪公主》上映后的九个月里,可能是华特·迪士尼成年生活中最美好的时光。要知道,他已经奋斗了二十年。
有趣的是,这让我想起乔治·卢卡斯在他传记中提到的一点:
只要你坚守得足够长,最终就会有技术发明帮助发展你的业务。
当VHS录像带、DVD和蓝光等格式相继出现时,他不断重新发行《星球大战》,每一次新格式推出都能给他带来数亿美金。
乔布斯也深谙这一点。
他在1997年或1998年运营皮克斯时说道:“皮克斯正在为文化注入一些内容,这些内容会伴随着每一代儿童的成长而延续。”
他说,两年前,《白雪公主》以录像带形式重新发行,销量超过了2000万份。这部影片已经有60年历史了。
乔布斯预测:“我认为60年后,人们还会像今天看《白雪公主》一样看《玩具总动员》。”
果然,《白雪公主》问世60年后,单靠重新发行就为迪士尼带来了2.5亿美元的收入。
《白雪公主》成功后,唐老鸭成了大热角色,但他依然对米奇老鼠充满信心。他说:
“当然,唐老鸭现在非常受欢迎,但这种热潮不会持久。米奇才是永恒的。”
“米奇有时会被忽视,但他总会重新回到聚光灯下。”
近百年后,他的预言成真,米奇老鼠依旧深受喜爱。
即使在处于事业的巅峰,华特·迪士尼仍然有一种持续的自我挑战需求。
他害怕停滞,害怕陷入平庸。
他说:“如果我们不在思想和艺术上继续成长,我们就会开始走向衰亡。我不想被局限在动画领域。这不仅仅是动画,我们还有更多世界要征服。”
这句话就是他的信条:“我们还有世界要征服。”
🟥 你永远赢不了银行家
《白雪公主》大获成功后,华特·迪士尼仍然遇到了一些失败的作品。
他意识到必须找到一种方法,使他的事业更加稳固。
于是,他们首次考虑向外部股东出售股份。
即使选择了外部融资,但随之而来他将面对三场艰难的“战役”,这把他拖入了人生最沮丧的时期之一,许多困境甚至完全不在他的掌控之内。
他不得不与银行家、工会抗争,甚至在二战期间,他的整个工作室几乎被美国政府接管。
二战期间,迪士尼工作室制作的内容中有75%到94%是为政府制作的影片和宣传材料。
华特与银行家们的斗争尤为艰难,他欠了美国银行数百万美元。
他曾引用威尔·杜兰特《历史的教训》来表达自己的无奈:⚰️
“历史告诉我们,能够管理人的人会管理那些只会管理事务的人,而能够管理金钱的人则管理所有人。”
History reports that the men who can manage men manage the men who can manage only things, and the men who can manage money manage all.
他说:“你永远赢不了银行家。”
这句话反映了他一直坚持的理念:尽可能掌控资金流,不依赖外部融资,因为一旦资金受控于人,便失去了真正的控制权。
除了资金问题,华特还不得不削减工资、裁员。
最终,公司内部的动画师成立了工会并发起罢工。
华特后来愤怒地称这些人为“共产主义者”。罢工事件对动画部门造成了严重打击,再也未能完全恢复,华特的精神也因此受到重创。
他陷入长达五年的抑郁期,痛苦地寻找新方向,试图找到一个能重新激发他的激情和才华的领域,像早年他在动画事业中那样全心投入。
当时的华特才40岁,仅仅几年前,他刚刚经历了事业上的巅峰,取得了巨大的商业和艺术成就。
然而,罢工让他心灰意冷,对工作室充满厌恶。
二战战火正炽,他的工作室基本上被美国政府征用。
工作室不再是从前的动画梦工厂,俨然成为政府的一个部门。
华特成了洛杉矶和华盛顿之间的“通勤者”,满怀挫败,那些小官僚不断审核他的故事板并发出指令和限制。
而在此之前,他才是唯一的权威。♟️
他一直追求绝对的权力和控制权,甚至微观管理到每一个细节,任何阻碍他控制的事物都让他厌恶。
他痛恨委员会,像许多美国企业家一样。
他的微观管理程度让人难以置信,他甚至记住了工作室库存清单上的每个物品,包括备用灯泡的数量。
这种极端控制延续到他建造迪士尼乐园时。
他亲自走遍乐园的每一寸土地,甚至记下了每一栋建筑的确切高度。这是他唯一知道的工作方式,也是员工们对他抱怨最多的地方。
制作人、编剧、导演和管理层最普遍的抱怨是他拒绝将创意决策权下放。
用华特自己的话说:“一个工作室不能由委员会管理。一定要有一个人做最终决定。”
他坚持这一点,继续寻找新的领域全身心投入,尤其是在战争拖延工作室业务的时候。
🟥 挫败
在五年的战争期间,他几乎只能制作战争相关的宣传片,战后他尝试重拾辉煌,却发现几乎不可能重拾昔日荣光。
你可以明显看出他开始失去信心。
他的哥哥罗伊不断施压,要求削减预算并再次裁员。
华特意识到一个几乎让他崩溃的残酷现实:迪士尼一贯以卓越为核心,但在战后环境下,工作室再也无法做到当年那样精致和完美。
🪙 没有足够的财力、时间和人才,工作室原有的“文化”已不复存在。
如果作品无法达到以往的水准,那制作它们的意义何在?他开始谈论卖掉工作室,甚至永远离开动画行业。
从动画“王者”沦为群雄逐鹿中的一员,这让他深感挫败。
多年来,其他人一直模仿迪士尼,像追逐机械兔子的猎犬,但他们永远无法与迪士尼媲美。
迪士尼是这个行业的 Tiffany,而其他人不过是 Woolworths(五金百货店)。
对华特·迪士尼来说,动画是一种神圣的使命,是重新构想世界的方式。
而对其他人来说,它不过是一个产品而已。
🟥 新的梦想
跟随华特的故事至此,你能否预见到他的下一步是什么?
华特意识到,他迫切需要做一些新的、不同的、非同寻常的事情。
他常提醒自己:“用猪超越不了猪(you can’t top pigs with pigs)”,你不能总是重复过去的成功,必须不断创新。
“我最讨厌的是人们总想让我循规蹈矩,我们必须不断开辟新路。”
《三只小猪》大获成功后,大家建议他拍续集,他拒绝了。
他相信,必须不断开辟新路,而不是沉迷于过去的成功。
🎡 他找到了新的梦想:迪士尼乐园。
真了不起。
在他去世前不久,华特说他最引以为傲的两件事是创办并掌控了第二家公司,以及创建了迪士尼乐园。
迪士尼乐园是他最伟大的创作。
纵观大多数顶尖企业家的一生,他们的最佳作品几乎都是在事业中后期完成的。
🕰️ 史蒂夫·乔布斯在职业生涯25到30年后推出iPhone,华特·迪士尼在事业的第35年创造了迪士尼乐园。
华特·迪士尼一生都在构建“内部世界”,现在他决心要建造一个让所有人都能参与的外部世界。
这一切都关乎控制。
他一直追求的是绝对控制权,通过创造一个比现实更完美的世界,展示自己的能力。
他外表亲切,但内心拥有钢铁般的意志。
现在他要用这种意志来打造一个从无到有的世界,一片完整的土地 —— 那块地在开发前还是一片橙林。
他完全不想在那个老旧的工作室里做这件事,因为现在他的工作室已经被繁琐的官僚机制吞噬了。
他想避开这一切,于是在工作室边缘找了一个旧平房,作为新公司的总部。
这种与少数才华横溢的员工在一个小公司追逐无限机会的感觉让他再次找到了激情。
他谈到自己非常开心,这段时间比过去几年都要愉快。
新公司名叫WED,以他姓名首字母命名。
他几乎整天都待在这间平房里,亲自参与迪士尼乐园的最初规划,与团队并肩工作。
他希望迪士尼乐园像一个露天的电影布景。⛺️
他说:“该死的,我爱这里!这让我想起了以前的Hyperion工作室,那时我们总是在创造新的东西。这是一个小而欢乐的社区。”
“在WED工作时,没有庞大的部门要应对,能重新回到这种小规模的运作实在太有趣了。”
但他再次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
他抵押了一套房子,又将自己的人寿保险贷款出来,甚至向一些忠实的同事借钱以渡过难关,直到找到合适的融资。
接着,他做了一件绝妙又有远见的决定。
书中没有详细讲这一部分:
查理·卓别林曾是华特·迪士尼的偶像之一。
卓别林与其他艺术家们成立了一家联合艺术公司(United Artists),曾发行迪士尼的电影,但两人后来闹翻了。
迪士尼和联合艺术公司决裂的原因,是他们要求迪士尼放弃他创造的动画角色在某些新兴媒介(特别是电视)上的控制权。
当时,世界上只有4000台电视机,很多人不认为电视会成为主流娱乐媒介;但迪士尼果断拒绝了。
几年后,随着电视的普及,迪士尼意识到这项新技术并非威胁,而是机会。
他通过电视获得建造迪士尼乐园的资金。
当其他电影大亨视电视为威胁时,迪士尼看到了它的潜力。
他说:“胡扯!这将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浪潮。电视不是敌人,而是盟友。”
他意识到电视将成为宣传电影和迪士尼乐园的强大工具,也帮助推广他所有的项目。
🔴 大卫·奥格威说:“你的广告对象不是一个‘常备军’,而是‘流动的游行队伍’。”
他强调广告可以持续刊登多年,因为总会有新的观众。
华特也秉持着同样的理念。
他相信:“如果你15年前喜欢《白雪公主》,那现在、五年后、十年后,你依然会喜欢它。”
他将所有成功的电影放到电视上重播,并通过电视重新出售。
电影已经完成,他无需再投入额外成本,却能不断产生收益。
这些收入,正如乔布斯意识到的那样,当《白雪公主》以DVD形式重新发行时,会为公司带来可观利润,甚至数亿美元。
华特将《白雪公主》卖给电视台,比如ABC,供他们播放。
他向电影大亨们证明,电视可以增加电影资产的价值,而他们却害怕这个新技术。
我想给你读一句话:
“特别节目证明了华特关于电视对电影产业价值的观点是正确的。一项盖洛普民意调查显示,这个节目提高了观众对《爱丽丝梦游仙境》的认知。”
华特开始谈论电视作为销售工具的潜力。
他找到ABC,说自己想做一个关于建造迪士尼乐园的电视节目,由他自己主持,每周播出,结果成了最受欢迎的节目之一。
迪士尼为ABC制作内容,帮助这家在当时几乎不起眼的电视台跻身三大电视台之一。
后来华特还笑称:“ABC太需要这档节目了,以至于他们买下了一个游乐园。” 😄
经过五年,华特终于重拾了自己那份一生的热爱与痴迷,此时,他的脑海里只有一个想法:迪士尼乐园。
电视只是实现这个梦想的工具。
所有人都知道,他只在有限程度上参与其他项目,工作室虽然还在制作动画片,但他的心完全投入到了迪士尼乐园。
🔴 无论是周末、晚上,甚至上厕所时,他都在想着迪士尼乐园,而不是动画片。
他的全部精力都集中在这个新梦想上。
华特回想起当初建工作室的日子,并开始考察那些年久失修的游乐园。
当时,游乐园被认为是环境脏乱、低品质的“骗钱地方”,大家都劝他不要涉足这一领域。
但华特的想法是:“正因为它们糟糕,我们才要做得与众不同。”
“每个游乐园经营者都说迪士尼乐园会失败。” 华特从这些会议出来时反而更加兴奋。
他喜欢挑战,喜欢再次证明自己正确,他重拾了当初拍动画片的斗志。
他特意不雇用有游乐园经验的人,因为他认为迪士尼乐园不该是传统游乐园,应该由愿意学习和犯错的年轻人来打造。
他一如既往地坚持精细管理,走遍迪士尼乐园的每一寸土地,从不妥协细节。
有一次,一名员工提议用切割玻璃替代彩色玻璃以节省成本,华特果断反对:“迪士尼乐园的独特之处就在于细节。如果失去了这些细节,我们就失去了所有。”
🤠 他甚至改变了描述乐园的语言,像 Balenciaga 创造独特的设计语言一样,他将迪士尼乐园称为“露天电影布景”。
他说:“我们不雇佣员工,我们‘选角’。这不是一个游乐园,而是一个舞台。”
他训练早期员工,要求他们在“登台”前时刻保持愉悦的表情。
他的清洁标准极为严格,一个丢弃的烟头最多25秒就会被清洁人员捡起。
迪士尼乐园开幕当天,橙县遭遇了史上最严重的交通堵塞。
那天,他的女儿说,她从未见过他如此开心,那是他一生中最美好的一天之一。
即便如此,他的“事必躬亲”管理风格依旧未变。
那天晚上,他和一位员工坐在迪士尼乐园公寓的阳台上吃晚餐,欣赏烟花表演。他的员工注意到华特不停在做记录。
他在干什么?
🎆 即使在那样混乱的环境中,他仍坚持清点烟花数量,确保没有少放一个。
在职业生涯的第35年,华特·迪士尼终于找到了一个有生命的、永不完结的杰作 —— 迪士尼乐园。
他告诉一位采访者,迪士尼乐园永远不会完工,是一个活生生的存在,需要不断改变。
他称迪士尼乐园为“我的孩子”,愿意为此奉献一切。
他说:“规划、开发迪士尼乐园带给我无穷的乐趣。”
华特·迪士尼始终需要一个项目让他忙碌。
他说:“我得一直有事做,否则我的精力无处发泄,我希望迪士尼能在我离开后继续前行。”
当时的一位员工写道:
华特·迪士尼从上到下掌控一切,没有中层管理。
在最高层,独自一人,如拿破仑般的,就是我们的领袖和船长,“老大”,“头号人物”,那个人,老板 —— 华特·伊莱亚斯·迪士尼。
所有事情都从他开始,所有决策权也都在他手中,永远如此。
故事在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