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lt Disney(华特·迪士尼)是第一个将电视节目、动画长片、真人电影、纪录片、主题公园、音乐、书籍、漫画、角色周边产品和教育影片整合在一个企业之下的人。
他创建了第一个现代多媒体公司。
在他去世的那一年,有2.4亿人观看了迪士尼电影,1亿人收看了迪士尼电视节目,8000万人阅读了迪士尼书籍,5000万人收听迪士尼唱片,8000万人购买迪士尼周边商品,1.5亿人阅读了迪士尼连环漫画,接近700万人参观了迪士尼乐园。
华特·迪士尼改变了世界。
他创造了一种新艺术形式,并在此基础上创作了多部无可争议的经典作品。
他推动了彩色电影的发展,随后又推动了彩色电视的普及。
他重新定义了游乐园的概念。
他还鼓励并普及了自然保护、太空探索、原子能、城市规划以及更深层的历史认知。
他建立了一个娱乐界最强大的帝国,这个帝国在他之后将继续繁荣。
然而,在他更大的贡献面前,这一切都显得黯然失色。
他向世人展示了你可以如何将个人意志注入到世界之中。
He demonstrated how one could assert one’s will on the world.
华特·迪士尼,与其说他是趣味、幽默、纯真方面的天才,不如说他是掌控秩序的大师。
以上是本期所谈书中的一段节选,这是一部详尽的、800页的华特·迪士尼传记。
🔴 这本书叫《Walt Disney: The Triumph of the American Imagination(华特·迪士尼:美国想象的胜利)》,由 Neal Gabler(尼尔·加布勒)撰写。
这本书有800页,仅用一两句话概括是非常荒谬的。
但有一句话或许能帮助你更深刻地理解华特·迪士尼这个人,书中写到:
华特·迪士尼的关键特质是原始的创造力(raw ingenuity)和一种近乎残忍的坚定意志(sadistic determination)。
当你越了解这个人的故事,你就越能意识到他必须如此 —— 因为他与父亲的关系:
他的父亲控制欲极强、时常失业、痛恨任何成功 —— 这个男人几乎在每件尝试的事情上都失败了,他被生活打压得意志消沉。
这种人往往会贬低身边所有人,甚至不惜摧毁孩子的抱负和梦想。
🔴 在华特·迪士尼九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已经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甚至无法为家人提供稳定的生活。
他的父亲拥有一条送报路线,要求所有的儿子们参与送报。
在那时候,送报纸不仅是迪士尼家的谋生手段,更是他们所有人的生活方式,一切的生活起居都必须围绕着送报来安排。
九岁的华特·迪士尼一直在工作,根本没有时间玩耍。
这条送报路线代表的不仅是严苛的工作要求,还有日复一日的繁琐规矩:寒冬中刺骨的冷风,沉重的疲倦,丢失报纸带来的恐慌……
四十年后,他仍然会从噩梦中惊醒,满身冷汗,梦见自己漏送了报纸。
他深刻记得自己为这条路线付出了多少辛劳、付出了多少生命中的时间,却几乎没有得到任何回报。
他的父亲总是会把儿子们赚来的钱据为己有。
华特有三个哥哥,其中两个因为无法忍受父亲拿走他们辛苦赚来的钱选择了离家出走。
华特对父亲充满恐惧,他形容父亲“难以接近”,几乎从未与他交谈过。
他的父亲脾气暴躁,将生活中种种不满和挫折全部发泄到家人身上。
他会走到后院折下树枝当鞭子、或者用锯子的宽边、锤子的把手,狠狠地“教训”孩子们……
这些痛苦的回忆在几十年后仍清晰地留在他的记忆中。
在他十四岁时,他父亲有一天再次对他说,“嘿,到地下室来,该打你了。”
华特顺从地走到了地下室,他的父亲抓起一把锤子就要打他 —— 但这次,华特抓住了父亲的手,夺下了锤子。
他说:“他举起了另一只胳膊,而我抓住了他的双手。
我紧紧地握着它们,我比他更强壮,我只是这样握着,他崩溃了,哭了起来。”
从那以后,他的父亲再也没有动过他。
这个被工作压垮的男人,如今在家庭中也被彻底打败了。
—— 这是华特·迪士尼小时候的故事,为什么在最开始讨论这点如此重要?
🔴 他与他的父亲截然不同,几乎成了他父亲的反面。
仿佛他是刻意这样去做,作为一种反叛的形式。
It was almost like he was the antithesis of Elias Disney. Almost! As if he had willed himself to be so as a form of rebellion.
从这里开始,引出本书的一个主题:
在经历了童年的噩梦和痛苦之后,华特·迪士尼怎样重新“创造”了自己?
🎙️ 本期收听:David Senra – Founders #346 How Walt Disney Built Himself?
在过去一周时间里,David Senra 花了50多个小时阅读、标记、重读这本书的内容;
以下是你可以从这本书中汲取的最重要教训:
🟥 绘画构建自我身份认同
华特·迪士尼退回到自己的内心世界,最终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王国 —— 这一点也许比我们研究过的其他企业家更直观,因为他切切实实建造了一个现实中的梦幻世界:迪士尼乐园。
🎡 迪士尼乐园是他在世时实现的梦想王国,它完美体现了他职业生涯的核心目标。
他想要逃离现实,创造一个完全由自己掌控的环境,迪士尼乐园正是这种愿望的真实化身。
在学校时,老师认为他是班里“第二笨”(the second dumbest)的人,但如果你在学校外与他交谈,你会发现,根本不是那样。
他聪明机智、充满追求。
🧑🏼🎨 只不过在课堂上,他唯一的兴趣不是学习,而是画画。
他会默默坐在角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他从未停止过画画。
他花数小时在课本边缘涂鸦,还通过翻动图画逗乐同学;就算有人嘲笑他画画是娘娘腔(sissy),他也毫不在意。
在7年级的课堂上,画画帮他构建了身份认同,所有人都知道他总有一天会成为了不起的艺术家、某种类型的艺术天才,因为他整天都在画画。
书中写到:“当他不在画画时,他就在思考如何画画。”
🟥 一小时又一小时的深度沉浸
华特·迪士尼的父亲希望他去果酱厂工作,他说,“不,我要当一名漫画家。”
他将所有时间花在绘画练习上,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他主动寻求额外的指导,他去找那些他仰慕的报纸漫画家,这些人有些也是老师。
他开始晚上上课,受教于自己最喜欢的报纸漫画家。
“华特·迪士尼被深深吸引,他常常如此专注于工作,以至于完全忘了上厕所。”
这种对工作的深度沉浸,从华特·迪士尼职业生涯的起点直到临终都表现得非常明显:
他知道自己时日不多,却仍然在医院里研究 EPCOT(未来城市主题公园)的设计图。
读到这一段时,我想起了乔布斯,乔布斯常常提到他的偶像,其中两位是埃德温·兰德和华特·迪士尼。
在一本埃德温·兰德的传记里,记述了宝丽来与柯达之间的专利诉讼。这本书有600页,其中写道:
“埃德温·兰德早年就认识到完全沉浸是他最高效的工作方式。他深信,这种集中的专注力也能让他人取得非凡的成果。”
Edwin Land had learned early on that total engrossment was the best way for him to work. He strongly believed that this kind of concentrated focus could also produce extraordinary results for others.
在职业生涯后期,兰德回忆,他一生都在努力教导人们,通过一小时又一小时的全神贯注,可以激发出人们潜藏的能力。
🟥 对世界的主题:逃离
在华特·迪士尼追求成为漫画家的过程中,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他的三个哥哥都参了军,在华特17岁生日后不久,他被派往法国,成为红十字会的一名救护车司机。
🩹 他把在红十字会的时光当作一次逃避。
他的一切似乎都在逃离他不喜欢的世界、不喜欢的童年。
有趣的是,在另一本雷·克罗克(麦当劳之父)的自传里有一段文字:
“我们队里有一个年轻人也谎报年龄入伍。大家都觉得他很奇怪,我们休假时都会去城里玩,而他却总留在营地画画。他的名字叫华特·迪士尼。”
一年后,华特回到家乡,此时他正在反抗父亲让他在果酱厂工作的提议。
“我要逃离这个我不喜欢的世界,我重新塑造我自己,创造一个新的世界。”
“我的父亲他从未理解我,他觉得我是害群之马(black sheep),他认为画画毫无意义,觉得我应该找一份稳定的工作。”
他不想重蹈他父亲的覆辙,过那种没有快乐的、不断失望的生活,他要逃离这种命运。
🦅 他决心抓住机会,追求自由。
于是,年仅18、19岁的华特·迪士尼去了堪萨斯城,他下定决心要在那里取得成功。
🟥 信念先于能力
华特·迪士尼是自我成就的最佳典范:He made himself ——
正是这种自我塑造,为他后来建立的公司和帝国奠定了基础。
但首先,他必须先成为完整的自己。
他初到堪萨斯城,结交了许多新朋友,几乎所有人都对他有着同样的评价:对成功充满信心、残酷的意志力、原始的创造力、坚定的信念……
他满怀自信,虽然这种自信并不完全合理,也没有明确的方向,因为他来到这里时根本没有计划。
🔴 他是个有干劲却不知道终点在哪的人,但他坚信自己一定会到达某个高度。
He was a go-getter who did not know where he was getting to, only that he would get somewhere.
当你读了很多传记后,你会发现一个真理:信念总是先于能力(belief comes before ability),这或许就是华特·迪士尼的一种“信念先于能力”。
堪萨斯城有很多公司在为企业绘制广告插图,当时称为“商业艺术公司”。
华特去应聘一家公司的学徒,为了争取更好的表现,他在第一周的工作中非常紧张。
他再次不离开画板,甚至连去厕所的时间都没有,直到午餐时间才休息。
试用期结束后,这家公司的创始人查看了他所有作品,立刻给他开出每月50美元的薪水。
他激动地和他姑妈报喜:“他们付钱让我画画!他们付钱让我画画!” 🎉
华特·迪士尼有远大的抱负,在获得第一份工作后,他就想着创办自己的公司。
在他20岁,他的第一家公司就破产了。
但他立刻重整旗鼓,依旧信心满满,争取在下一次做得更好。
他的早期合作伙伴回忆年轻时的华特:“在我们休息时,当我和其他艺术家玩扑克牌,华特会坐在画板前练习签名。
他知道,总有一天他会竭尽全力,让自己的签名世界闻名。”
这和年轻的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多么相似:
斯皮尔伯格小时候常常想象自己领取奥斯卡奖的场景,并在脑海中练习他的获奖感言。
🟥 秩序的掌控者
华特·迪士尼与其他伟大的电影人都有一个特点:他们总是积极拥抱当代新技术。
华特想,我可以成为一名漫画家,但还有很多其他的漫画家。我有什么不同呢?
有一个叫做动画的新领域吸引了他的注意。
他想:“等等,动画不就是让漫画动起来吗?它可以赋予我的漫画生命!”
为什么动画对华特·迪士尼如此重要?
当你看到下面的分析,你会惊讶地发现这和乔布斯的偶像埃德温·兰德的故事如此相似:
🔴 第一、动画是让他脱颖而出的一种方式:
与报纸漫画不同,动画是华特认为自己可以比世界上任何人都做得更好的领域。
因为当时做动画的人很少,拥有专业知识的人更少。
“成为这个领域内最好的、最知名的人”这个想法显然对他有很大吸引力。
还记得埃德温·兰德的座右铭吗?“不要做别人能做的事情。”
华特·迪士尼对他的整个团队提出了高标准,他说,“听着,如果我们不够优秀,我们就会破产。”
质量是唯一的护城河,“如果我们让质量失去控制,整个公司就会破产。
如果公司破产,整个动画行业的质量也会下降!”
他要进入这个新行业,他觉得他有机会成为这个行业里最好的。
🔴 第二、华特·迪士尼很少“浅尝辄止”(Walt Disney seldom dabbled),每一个认识他的人都对他的专注印象深刻。
当某件事情引起他的兴趣时,他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仿佛那是唯一重要的事。
现在,动画成了他关注的核心 —— 这就是他开始对这一领域进行深入自学的时刻。📚
他会一次又一次地采用相同的策略:进入一个领域,为自己设计出一套学习计划。
两次从哈佛退学的埃德温·兰德也有一条商学院不教的规则:
“如果某件事值得做,那就值得做到极致。”
🔴 第三、“我们不是在这里玩票的。”
就像埃德温·兰德只专注宝丽来一样,华特·迪士尼也做了同样的事:他几乎将所有心思都投入到动画上,几乎不再关注其他事情。
每天工作结束后,他都会去车库 —— 这是他的第一个工作室,后院一个15平方英尺的车库。
他会在完成一天的工作后去车库工作,吃完晚饭又会回到车库里。直到家人们都已经上床睡觉很久,才回到屋里。
华特在那里画图、做实验,尝试各种方法和技巧。
他的家人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位多年来一直想成为报纸漫画家的华特·迪士尼,现在突然同样坚定地想成为一个对外人来说更不可思议的职业 —— 动画师。
他没有接受任何相关培训,也没有现成的工作岗位;当他开始在车库里忙活时,动画才仅仅诞生了二十年。
—— 这是为什么?为什么他会对这件事如此痴迷?
请记住,动画师创造自己的世界,一个可以完全由他掌控的世界。🧙🏻♂️
还记得我们开篇的介绍吗?
华特·迪士尼是一个“秩序的掌控者(a master of order/control)”,这种掌控感对他极其重要。
他对动画有一种深层的心理依恋,这种情结源于他的童年经历。
动画的过程是赋予生命的过程,这个过程带给他一种“造物主”的感觉。
这是一种带有自大色彩(hubristic)的过程,每个见过华特·迪士尼的人都说他有着极度膨胀的自我(giant ego)—— 在这种自大的过程中,动画师对他的创作素材拥有并行使着如同上帝般的绝对控制权。
对华特·迪士尼来说,这种掌控感是如此强烈,以至于有人可能会认为动画几乎取代了他对宗教的信仰。
对于一个曾经在父亲那里受到严厉道德束缚的、感到无比压抑的年轻人,动画给了他逃避的机会,带给了他绝对的掌控感。
在动画的世界里,他可以大权独揽。
他下定决心要驾驭自己的雄心壮志,他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 提醒:你可以从他的故事里知道如何走在一个领域的前沿 —— 他阅读所有能找到的资料、参加课程、不断练习。
据说他曾从堪萨斯城的图书馆借出唯一一本关于动画的书。
在最开始,他的公司还在做一些零散的项目如制作广告。
但他的第一个产品是向电影院出售一分钟的动画短片,这些小短片通常在电影开场前播放。
🧐 一开始他会问自己:“我能做些什么?最基础、最简单的是什么?”
他决定先制作一个黑白的、无声的动画短片,再逐步加入声音和色彩。
随着技术的提升,这些短片的时长也从一分钟增加到六到七分钟。
后来,他萌生了一个想法,这个想法彻底改变了公司未来的发展轨迹 ——
他要制作世界上第一部完整的动画长片。
整个过程非常有趣,这正是阅读传记的魅力 —— 它能让你看到一切的起点。
你可以看到这个人如何学习、如何摸索前行。
经过四十年如一日的不懈努力、积累成就,华特·迪士尼最终不仅拥有了电影,还扩展到主题公园、电视节目、广播、书籍、商品等多个领域。
回到他的20岁,他就已经展现出一种极其独立的精神,他不愿意为别人打工。
这种自信和不同寻常的信念感将会支撑他走下去 —— 因为这个市场并不庞大,他进入的是一个全新的行业,人们对这些动画片的需求并不强烈。
观众去电影院是为了看主片,而不是为了这些卡通短片。
他进入的是一个需求较弱的市场。
🟥 千万人的雄心和壮志
有两点对他帮助极大:强烈的驱动力和坚定的自信(intense drive and self-belief)。
在这个满是非凡人物的播客节目中,他可能是你研究过最非凡的人物之一。
🔥 书中说他有“千万人的动力和雄心”,并有与之匹配的自信。
It says he had the drive and ambition of 10 million men and he had the self-confidence to match.
他挣扎、几乎破产、忍饥挨饿、没钱只能住在办公室……尽管如此,他仍在坚持,他说:
我会坚持住的(I’m going to sit tight),我现在拥有有史以来最大的机会,我将全力以赴。
华特·迪士尼从不知疲倦,始终充满创造力。
没办法卖出动画片,他就会接更多自由职业的工作。
他找到其他公司,说:“嘿,我可以为你制作动画。”
为了支付薪水、养活自己,他还为牙医制作了关于牙齿卫生的教育影片。
这些努力都发生在他取得重大成就前的日子里。
他即将制作一部真人与动画结合的短片,名叫《爱丽丝的仙境》(不是《爱丽丝梦游仙境》)。
那时,他付不起房租,只能睡在办公室。
他不得不赊账买饭,直到信用用尽,他回忆:“我当时饿得要命”,只能靠冷罐头豆度日。
他几乎没什么钱,每周只能去当地的基督教青年会(YMCA),花几美分洗个澡。
他的体重迅速下降,面容憔悴,周围人甚至怀疑他得了肺结核。
最终,他支撑不住了,只好宣布破产。
即使在这段他年轻岁月中最黑暗的时期,他也展现出一种伟大的品质:无比坚韧的乐观(He’s got this bulletproof optimism)。
🔴 即使在失败、饥饿和不安中,他也始终保持信心。
我从未听华特谈起过失败。
他对自己的能力、理念的价值以及动画在娱乐领域的潜力始终充满乐观。
除了坚定前行外,他从未表达过其他情绪;他对自己的信念强烈而笃定,似乎没有什么能让他气馁。
他说,“人生中你必须面对挫折和机遇,这些都是生活的一部分。没有人能在不经历挫折和机会的情况下度过一生。”
🟥 前往好莱坞
在1920年代初期,华特意识到,如果要在娱乐领域取得成功,他必须前往好莱坞。
当时他还在堪萨斯城,他想:“我的方向没错,唯一要改变的是目标。”
这是他的决策思路。
他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前往好莱坞。
🚚 他开始筹钱、接更多活,甚至卖掉了摄影机,为了买一张从堪萨斯城到好莱坞的火车票。
这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之一。
你和我都知道他将来的成就,他未来40年将要经历的无数起伏 —— 从1923年抵达好莱坞到1966年去世。
我们回顾他在好莱坞的四十年,从到达时的一无所有到后来的辉煌成就 ——
他到达好莱坞时只带了一套借来的西装和一种不可思议的自信(A borrowed suit and peculiar self-confidence)。
他把真人与动画结合拍摄的想法带到了好莱坞:
拍真人小女孩的画面,然后在后期制作中画上动画角色,看上去她就像在与动画角色互动一样。
他觉得这是个好主意,他把这个点子和这一系列的短片卖给了当时全美唯一的女性电影发行商玛格丽特·温克勒,她为前六部短片每部支付了1500美元,为后六部每部支付了1800美元。
这是他事业中的一次重大机会,但在他整个职业生涯中,这只是其中之一。
华特·迪士尼在三十多岁时成名,但即便到四十多岁,他依然在经历一个又一个的挫折。
🎢 你可以看到他的整个职业生涯,成功从来不是一条直线,它是起伏不定的谷底和巅峰,一次又一次,直到他打造出迪士尼乐园,才从此不再担心经济问题。
Success is not a straight line. It is up and down, valleys and peaks over and over again.
读这本书需要你极大的耐心和时间,但我始终认为它会让你深受鼓舞。
每当我情绪低落时,我会想到:噢,是的,人生本该如此。唯一的应对方法就是坚定地挺过去。
这正是华特·迪士尼会做的事。
🟥 背叛
即使在取得一些成功后,华特·迪士尼也面临新的挑战。
他的发行人玛格丽特要结婚了,对象是查尔斯·明茨。
明茨开始接手公司事务,正是因为明茨的插手,促成了米老鼠的诞生 —— 他最终会将华特·迪士尼的公司从他手中夺走。
这件事对华特来说至关重要。
要理解这次事件,首先要明白对华特·迪士尼而言,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他并非典型的企业家,甚至可以说对经营公司有些“勉为其难”。
他从来不在意建立大公司或管理企业,他更在乎通过改进产品来满足自己的自豪感和心理需求。
他真心想要创作出好的动画,跻身成为业内最顶尖的人。
他和乔布斯很像,乔布斯也有这种追求。
乔布斯不追逐市场份额。回想那些年,微软占据了市场,许多人因此嘲笑乔布斯。
但乔布斯坚持:
我必须做到最好,必须做出最好的产品。即使这意味着我不能获得最大的市场,我也无所谓,我必须做出最好的产品。
华特·迪士尼也是如此。
🔴 但他们两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乔布斯意识到:要持续做出优秀产品,必须建立一个伟大的公司,公司是实现卓越产品的基础。
华特在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为此挣扎,直到他生涯的最后阶段才明白这个道理。
他在这时候犯了一个错误 —— 依赖中间人(当然,当时他可能没有太多选择)。
他和中间人签订合同,中间人掌握着最终发行商(主要是电影公司)的合同,发行商控制着资金;这让中间人逐渐意识到他们可以绕过华特,直接雇佣他的动画师,自己运营。
华特·迪士尼被赶出了自己创立的公司,查尔斯·明茨接触了关键员工,策划了这场政变。
因为华特一直以来对卓越的高要求,团队里的人称他是“严格的工头”。
华特没想到员工们会背叛他。
他签了一份糟糕的合同,根据协议,华特·迪士尼对自己创作的角色没有任何所有权。
查尔斯·明茨掌握了版权,华特不仅失去了角色、合同,连团队大部分成员都走了,只剩下少数忠诚的员工。
这场“背叛”让他第一次感受到商业世界的冷酷,他学到了一个重要教训:
“必须掌控自己拥有的东西,否则它会被别人夺走。”
🟥 米奇的诞生
华特·迪士尼踏上了回洛杉矶的火车。
他的妻子在他身旁,但她非常害怕 —— 他们没有钱,没有角色,甚至看不见事业的前景,她忍不住哭了起来。
这种情境让我想起科比·布莱恩特的一次采访,他谈到逆境中的经历:
🔴 当你遇到困难时,除了经历它,你别无选择。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继续前行。
在火车上,华特一无所有了,他在做什么?
他在画画,尝试设计新角色,并计划用这些角色制作新的短片,让事业重回正轨。
正是在这趟火车上,他开始画一只小老鼠。
他的妻子看着他画出这只小老鼠,觉得这个角色很棒,但名字不行 —— 华特原本打算叫它“莫蒂默鼠”,她觉得这名字糟透了,强烈反对。
他们讨论了一会儿,华特问她:“那你觉得米奇怎么样?”
于是,米奇就这样诞生了。
机会真是一个奇特的东西,往往在你失去后才会显现。
🟥 我们的救赎
在华特·迪士尼 27、28 岁时,他制作了世界上首部有声动画《汽船威利》。
他认为,如果真人影像可以发出声音,动画为什么不行?
当时他的那些同行都觉得“让画出来的角色说话不自然、奇怪,甚至让人反感”,华特是怎么回应的?
🔴 他进行了试映,观察观众的反应。
他想:“我喜欢这个,为什么他们会不喜欢?”
结果令他大受震撼 —— 观众的反应极其热烈:声音效果让他们产生了一种幻觉,仿佛是从动画角色本身发出来的一样!
华特激动不已,不断地说:“就是这个!我们找到了!” 🥳
这个突破终于让他成功签下发行协议,为工作室带来了资金。
伴随着《汽船威利》全国上映后引起的热烈反响,有发行方想收购华特的公司,他们想买下他的动画片,还想控制他的工作室,华特拒绝了。
对他来说,金钱不是目的,他真正关心的是创造出优秀的作品。
他说,“我们的救赎,在于制作出卓越的作品,让观众认可并喜爱它,让他们愿意主动选择去观看迪士尼的影片。”
The salvation, our salvation, is in making a product that’s so excellent that the public would recognize it and enjoy it as the best entertainment and that they would demand to see Disney pictures.
华特·迪士尼的理念受到了巴菲特的认可。
巴菲特认为,迪士尼在品牌建设上显然取得了成功,他多次提到品牌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巴菲特说:“每个人心中都有关于迪士尼的特别印象。当提到环球影业或20世纪福克斯,你可能不会有特别的联想。但说到迪士尼,你会想到一些特别的东西。”
“一个母亲会优先选择环球影业的电影而不是迪士尼的吗?不会的。
这正是你希望在商业中拥有的护城河,而且你希望这条护城河越来越宽。”
🟥 质量的标杆
迪士尼对质量的追求非常像乔布斯说的:“成为质量的标杆。有些人不习惯在追求卓越的环境中工作。”
迪士尼营造了一个不仅期望卓越、更严格执行卓越的环境。
在迪士尼,工作氛围或许轻松,但在工作上,一切都被精心规划。
每部动画片都有详细的曝光表,精确记录每个场景、动作和每个画面,确保一切都达到最高标准。
🔴 迪士尼工作室与其他动画工作室最大的区别,不在于准备或专业分工,而在于「对卓越的期望」。
华特始终坚持做到最好,他强调:“训练并培养自己的团队。”
他厌倦了那些来自“二流”动画公司的员工,因为那些带有“经验”的人往往达不到他的期望。
他曾说过,想要改变那些一直认为“动画无关紧要”(animation as a throwaway)的人是困难的,但他坚信,他们可以,也必须实现更好的作品。
他如何培养团队?
在动画、长片制作和迪士尼乐园的开发中,华特都用这种方式打造团队。
🔴 他更看重激情,尤其是年轻人的激情,而不是经验。
为了培养人才,他创办了自己的学校,员工白天工作,晚上还由他亲自授课。
他亲自培训了超过一千名艺术家。🧑🏼🎨
他对员工要求严格,对自己更是如此。
他才华横溢,痴迷于工作,极度奉献,竞争心极强(ruthlessly competitive)。
他渴望支配地位,目标是成为动画界无可撼动的霸主。
🔮 迪士尼在塑造他的“文化” —— 让员工相信他们是世界上最好的动画团队。
华特告诉他们,质量不仅关乎他们制作的内容,更关系到整个动画行业的标准。
从年轻时,华特的自信就备受瞩目。
到了三十多岁,他依旧充满自信,他对自己和团队的信念深深感染了员工。
有人回忆道:“华特给我的印象是他对自己充满绝对的自信。他非常清楚自己要做什么,也坚信我们能做到。”
华特的工作方式是,赚到钱后将每一美元再投资于产品质量中。
无论是动画片、电影还是迪士尼乐园,他都坚持:“有一种正确的方式,也有一种省钱的方式。”
他绝不会妥协。
🔴 对他而言,卓越始终是他的商业策略。
他的作品必须比任何人的都好,否则他无法在这个行业生存。
如果你想知道华特成功的秘诀,长期担任动画师的沃德·金博尔曾总结道:
“他从未试图为了赚钱而工作。他一直努力做出让自己引以为豪的东西。他的爱好就是他的工作。”
他常常在工作室加班,他的妻子会蜷缩在办公室的沙发上睡觉,而他则继续工作。
为了不让妻子知道自己工作到多晚,他还常常会把工作室的钟往回拨。
追求进步是他的信条,卓越是他的策略,为此他甘愿投入所有时间。
🟥 精神崩溃
大卫·奥格威有一句话:“我们对自身表现的不懈追求是一种与自满作斗争的方式。”
We have a habit of divine discontent with our performance as an antidote to smugness.
奥格威和华特·迪士尼都具备这种对卓越的执着。
他们从不满足现有的作品,不论作品多么成功。
华特·迪士尼说,每当看到完成的作品,他总能发现可以改进的地方。
这种不满贯穿了他的一生。
🌿 他希望自己的作品像生命一样,能够不断发展、改进;直到五十多岁创办迪士尼乐园,他才真正找到这种感觉。
尽管他赢得了无数奖项,制作的短片和长片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但他却说,十年后再看这些作品时,他无法忍受,因为只能看到其中的缺陷和能够改进的地方。
对于像华特·迪士尼这样才华横溢的人来说,长期保持这种自我苛求确实能创造出伟大的作品,但也会让人精疲力尽。
他对员工要求严格,对自己更是如此。
这种持续的自我施压带来了健康问题 —— 他在29岁时首次出现精神崩溃。
他接电话会不由自主地流泪,夜晚难以入睡;在工作室看到最新的动画作品,也会因为无法忍受其中的缺陷而感到生理上的不适……
🕳️ 多年的失利、失败和背叛让他倍感压力,他依旧承担着创作出让迪士尼在行业中不可撼动的作品的重担。
他还要面对经济压力,为公司勉力维持生计。
在家庭方面,尽管他渴望成为父亲,但多次经历了妻子流产的打击……
所有这些压力堆积起来,这个平日里自信满满的华特·迪士尼崩溃了。
詹姆斯·戴森的自传《Against the Odds(逆境中的坚持)》有一段话,与华特的经历非常相似:
“当然,今天回忆起自己当时的坚持,我可以称之为成功的秘诀,但其实,它曾让我深感沮丧。
每晚我满身灰尘地爬回家,疲惫且沮丧,因为当天的工作未能成功。
有时我会觉得这一切永远不会成功,只会一遍遍地做下去,直到我死去。”
华特·迪士尼对卓越的追求,也来自他那种不满足的性格和自我施压。
尽管经历了多次崩溃和失落,他始终不允许任何不符合标准的动画通过审核;
每一个细节都必须一再修改,直到达到他所能想象的最佳效果。
这种追求卓越的态度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一面。
积极的是,他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发明了许多新技术。
几乎每一种动画工具最早都是在迪士尼工作室开发出来的。🖌
这种分析和改进的习惯催生了新技术,提升了动画质量,并逐渐成为行业标准。
他不仅在技术上进行创新,还在公司的组织架构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在他之前,动画被认为是一种不值得认真对待的滑稽事,但迪士尼则坚信动画的艺术性。
他用行动证明了“故事至上”,甚至在公司内部设立了一个“故事部门” —— 这是当时前所未有的创新。
然而,这种压力也在改变他的个性。
从年轻时的开朗,到逐渐变得沉默寡言,他的生活几乎只剩下两种状态:工作和家庭、家庭和工作,不断循环。
他的社交活动越来越少,他认为社交纯属浪费时间;他宁愿睡个好觉,用充沛的精力迎接第二天的工作。
红牛创始人迪特里希·马特希茨说:“我不需要50个朋友,少数几个就够了。”
🍂 华特·迪士尼的朋友可能比这还少,他极少参加社交活动,晚年也很少旅行,更愿意待在家中,享受简单的生活和家庭时光。
但正是这种专注,让他在后来创作出一项项划时代的作品;也正是这种专注,造就了我们今天熟知的“迪士尼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