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你真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吗?

乐文 lewuxian 93浏览 0评论

 

焦虑似乎已经成为现代人的“通病”。虽然每个人产生焦虑的具体缘由不尽相同,但对于目前状况的不满足,往往是放大焦虑情绪的诱因。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外界设定的“成功”标准所牵引,盲目地追求更高的社会地位、更好的物质生活、更挑剔的外貌标准,却忽视了这是否与我们的真实需求相契合。

对于创业者而言,这种焦虑可能更加明显。他们不仅要面对市场竞争的压力,还要应对团队管理、资金筹集、产品迭代等多重挑战。在这种高压环境下,创业者很容易陷入对快速成功的渴望,他们可能会不断地工作,牺牲个人时间和健康,却忽视了创业的初心和长期价值。

当这些外在的期望与个人的真实需求、内心渴望发生错位时,若无法及时调适,会导致自己总是处于一种不满足的状态,不仅会让人陷入一种无谓的竞争和对抗,也将逐渐消磨我们对生活的热情与希望。

那么,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又该怎么找到它呢?如果你也有这样的困惑,希望这篇文章可以对你有所启发。

1 为什么我们很容易焦虑?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焦虑仿佛成了一种常态:年龄焦虑、容貌焦虑、身材焦虑……它不仅来源于对自我的严苛审视,还广泛存在于对物质条件的无止境追求,以及对生活方式选择的迷茫与不安里。

以物质追求为例,人们在强烈渴望某物时,比如最新款的手机、高端的护肤品或者名牌背包,可能会感觉好像很“需要”它——但这并非是真实的需求,与对水或食物的必需完全是两码事。对于这种我们觉得缺少,但其实未拥有也不影响正常生活的追求,我们可以称之为:欲望。

我们需要明确真实需求与欲望之间的区别。真实需求,就像是我们的身体和心灵发出的“饥饿信号”,是为了维持正常生存和健康生活所必需的东西,如食物、水、休息、爱与被爱等,都是自然而然的。

而欲望则不同,它们并非生命所必需,但却在无形中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甚至有时超越了真实需求,成为我们生活的重心。

每个人都有欲望,欲望带来的不安并非全然是坏事,它激励我们不断追求更多。但正如人类学家勒内·吉拉尔所指出的:“我们的欲望并不是从我们自己的内心自然产生的,而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而形成的。”这也就意味着,很多时候我们所执着追求的,不一定是源自内心的选择,而是模仿别人或迎合他人的期待

举例来说:你之所以想买最新款的手机,是因为社交媒体的测评体验吸引了你;你之所以攒钱买高端护肤品,是因为你认为使用后能够变得像广告中的明星一样美丽动人;你之所以渴望买名牌背包,不是因为你认可它的价值,而是你希望借此获得周围人对你的认可。

同时,由于不确定自己真的想要什么,我们不仅将周围人作为自我衡量的标尺,社交媒体更是提供了海量的“参照系”。

人们目睹了许多被“精修”过的理想的生活状态:有人在职场上一路通关加薪,有人开着改装的房车一路逃离都市喧嚣、驶向旷野;有人坚信在城市能够通过不懈努力获得自己想要的一切,有人则认为在小县城里享受那份平淡与安稳,才是生活的真谛……多样化的生活方式,如同万花筒般在眼前展现,使人们常常念叨:“要是我能xxx就好了。”

当我们的欲望被他人所左右,就会导致自己总是处于不满足的状态,并陷入一种无谓的比较和追求之中,忽略了自己的真正需求和内心渴望,甚至会产生一些不切实际的期望。一旦这些期望无法得到满足,焦虑就如同洪水猛兽般汹涌而来,吞噬着我们的内心。我们开始质疑自己,怀疑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从偶尔的沮丧、失落,到长期的焦虑和不稳定感,仿佛自己永远无法达到心中的那个理想状态。

2 是什么在左右你的欲望?

世上没有现成的完美模板,让我们照搬去活出想要的生活。复制他人的生活轨迹,无异于剥夺了自己探索未知、实现自我价值的权利和成就感。

因此,找出生活中那些左右你的欲望、让你迷失本心的因素,并有意识地与它们保持一定的批判性距离,就显得尤为关键。这不仅能让你不再盲目接受那些主导你的欲望,更能让你在面临重要的人生选择时,避免随波逐流,而是能够有目的地做出选择,最终成为自己,而不是一味模仿别人。

1 人际关系

我们生活在一个人际网络交织的社会中,我们身边的家人、朋友、同事等,他们的价值观、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会在不知不觉中渗透进我们的思维,对我们产生作用。

通过观察他人来更好地认识自己,这本身是有益的——但如果不加以留意,我们可能会变得过分关注他人,进而驱使自己向往着别人所向往的东西。

· 比较心理:在人际关系中,人们往往会不自觉地与他人进行比较。这种比较可能涉及物质财富、社会地位、外貌等多个方面。当看到他人拥有比自己更好的条件时,人们容易产生羡慕、嫉妒等情绪,进而产生强烈的欲望去拥有同样的东西。

· 从众心理:为了融入某个群体或获得他人的认可,人们可能会隐藏或放弃自己的真实想法和需求,盲目追求与他人一致或他人期望的生活方式,最终陷入一种虚假的和谐之中。

应对策略

· 建立自信: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顺应天性发挥长处,从而建立自信。自信的人能够充分认知且坦然接受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不会过分依赖他人的认可来定义自己的价值,在尊重他人的同时,坚守自己的原则。

· 保持独立思考: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学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价值观设定人生目标,而不是盲目跟风或迎合他人的期望。

2 社交媒体

社交媒体作为现代生活的娱乐工具,我们每天都会从中接触到海量的信息,但大多是经过剪辑和美化的,让我们误以为这就是理想的生活状态。

在盲目追求这些虚拟的欲望时,不仅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可能因为无法达到而感到沮丧和失落。

· 虚拟展示: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往往是经过精心挑选和编辑的,展示的是他人的高光时刻,如精致的旅行照片、昂贵的购物分享等,这种虚拟的展示容易让人们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和欲望。

· 社交压力:社交媒体上的点赞、评论等互动机制,容易让人们产生社交压力。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关注,人们可能会追求表面的光鲜亮丽,而忽视内心的真实需求。

· 算法推荐:利用算法推荐用户感兴趣的内容,让人们陷入信息茧房,不断接收到符合自己欲望的信息,从而进一步加剧欲望的膨胀。

应对策略

· 理性使用:设定每天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间限制,避免过度沉迷。

· 保持批判性思维:学会筛选和分辨信息,关注有价值的内容,不轻易相信社交媒体上呈现的理想化生活状态,避免陷入信息茧房。

· 培养真实关系:重视现实生活中的社交关系,与亲朋好友进行面对面的交流。通过真实的互动,感知真实的生活现状,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

3 营销广告

在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各种广告无处不在地渗透着我们的生活。商家们将产品与成功、幸福、美丽等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让我们觉得拥有了这些产品,才能拥有美好的生活。

在追求那些昂贵、大牌的消费之前,不妨先扪心自问,这些东西究竟会塑造出一个怎样的你。如果你对内心给出的答案并不满意,那么,或许重新考虑这笔开销是个明智的选择。

· 制造需求:广告营销往往利用人们的恐惧和不安(如衰老、孤独等),制造人们对某种产品或服务的需求,引导消费者购买商品或服务来改善生活质量、提升幸福感。

· 社会认同:广告通过精心设计的画面、语言和音乐,展示使用某产品或品牌的人群特征(如成功人士、时尚达人等),来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以期望通过购买该产品来获得社会认同。

应对策略

· 增强广告素养:不要被广告中的表面现象所迷惑,学会识别广告中的虚假信息和夸大宣传,做出明智的消费决策。

· 理性消费:在购买商品或服务前,要仔细思考自己的真实需求和经济状况,避免冲动购物和盲目跟风。

·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关注商品的实用性和性价比,而不是仅仅追求品牌和时尚。

3 如何知道自己真的想要什么?

人生不管怎样选择,总会有所遗憾。因为我们无法预知所有可能的后果,也无法完全掌控外界的变化。

但我们可以在做选择时,尽量基于自己真正想要的,做出相对明智的“留下”和“舍弃”,以减少未来的遗憾。以下是三个有助于你探索真实内心的实用方法:

1. 反模仿

反模仿,就是摆脱不经思考就盲目追求事物的“默认”模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行为并非出于真正的自我意愿,而是受到了外部因素或内在习惯的驱使。

接下来,请大家不妨自问以下几个问题:

· 当你在想象成为最好的自己时,脑海中浮现的是谁的身影?

· 你最向往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 有没有谁过得比你好,让你感觉心里不是滋味?

这些问题给了个体一次自我反思的机会,能够审视自己的行为背后的动机,并判断这些动机是真的符合自己的内心需求和价值观,还是他人影响了你对什么是值得追求的事物的看法。当你发现自己的行为是出于一味模仿或盲从时,就要考虑勇敢地跳出这种框架,寻求更符合自我真实意愿的生活方式。

需要注意的是,反模仿也并不意味着完全排斥所有外部影响。有时,一个想法在开始时可能是以别人为灵感,例如你经常刷到喜欢的博主,受他的影响也决定尝试做自媒体,并效仿他的拍摄手法进行起号,但随着不断地创作,你开始主动探索更细分的领域,创造更具特色的视频风格,你就为这份爱好打上了自己的烙印。

2. 建立自我接纳与肯定

想明白自己想要什么的前提,是要了解自己、接纳自己和肯定自己。很多时候我们追求的太多,就是因为我们不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所以想用各种方法去填补、代偿。

所以第一步,我们要明确自己的优缺点。你可以基于对自己的了解,找一个安静的环境,构建属于自己的心理安全空间,问自己:

· 我得到过哪些赞赏、肯定和羡慕?哪些特点让别人觉得“我很棒”?

· 我克服过什么困难的问题?哪些经历让我回想起来依然觉得很自豪?

· 在生活和工作中,做什么事情会让我觉得如鱼得水、乐在其中,即使没有回报也无所谓?

然后可以反过来,从你不擅长的地方入手去思考:

· 在生活和工作中,每当遇到什么问题时,最容易令我产生放弃的念头?

· 在团队中,我总是避免担任什么样的角色,害怕承担什么样的职责?

· 有哪些错误是我犯过不止一次的,即使刻意让自己避免,依然可能会犯?

要尽量全面而客观地评估自己,不夸大也不缩小,才能让你对自己的能力边界有清晰的认识。在这个基础上,再去不断尝试新的经历、技能和兴趣,慢慢找到自己的“手感”,找到自己能够发挥优势、发挥才华的地方。

3. 以终为始

设想一下,排开无法自控的诸多外在死亡因素,假设我们能够活到80岁,那么站在那个最终的节点,你希望别人怎样描述你的一生?

基于此逆向思考,可以倒推出三个核心问题,帮助你找到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以及逐步明确当下应该做什么:

我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① 自我畅想:找一个安静的环境,深呼吸,放松身心。开始想象自己已经达到了人生的高峰时刻。

② 愿景具体化:想象这时的你处在什么年龄段?住在什么地方,周围环境是怎样的?从事什么职业,拥有怎样的社会地位和身份?你的日常生活是怎样的,身边都有谁?尽量做到详细、具体。

③ 记录与整理:将你的想象和愿景记录下来,无论是文字、图画还是思维导图,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将你的思考可视化。

我希望我身边的人怎么看待我?

① 人际关系:思考你与身边人的关系,包括家人、朋友、同事等。你希望他们如何描述你?是聪明、善良、有责任心还是其他品质?

② 角色定位:考虑你在不同社交圈中的角色和地位。你希望成为团队中的领导者、朋友中的倾听者还是家庭中的支柱?

③ 寻求反馈:向信任的人分享你的想法,听听他们的看法和建议。有时候,外界的视角能帮你更全面地认识自己。

我想得到什么东西?

① 列出愿望清单:写下你想要的所有东西,无论是想获得什么体验,还是经历什么样的事情?

② 分类与排序:将你的愿望清单分类,并按照优先级排序。哪些是短期目标,哪些是长期愿景?哪些对你而言最为重要?

③ 制定行动计划:根据排序后的愿望清单,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每个目标都应该有初步的步骤和时间表,这样你才能有条不紊地朝着目标前进。同时,保持灵活的心态,随时准备调整自己的目标和行动计划。

经过以上三个步骤,如果你已经确认,自己正在追寻的方向并非盲目模仿他人,且对自己的能力边界有了清晰的认知,同时明确了在有限的生命里,最愿意用何种事物来充实和结束你的时间,那么,这极有可能就是你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东西。

不妨勇敢地迈出步伐,去实践、去探索!即使面对一些挑战你能力极限的任务,但只要是你发自内心的渴望,就有足够的动机和意愿去付出行动、克服困难、达成目标。由衷地祝福你找到真正的自我,勇敢地成为自己,活出属于你的精彩人生。

 

https://mp.weixin.qq.com/s/TSpGFVKTE65Dr_NbWMNkmw

转载请注明:乐无限,互联网有趣资源聚合地 » 你真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吗?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