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没人真的知道未来会怎样 | 巴里·里索尔兹

佳文 lewuxian 75浏览 0评论

《银幕交易记事》(Adventures in the Screen Trade)是小说家兼编剧 威廉·戈德曼William Goldman 对电影行业的一本辛辣自白录。这本1983年的畅销书里金句连连,但最让人记忆深刻的一句恐怕就是:“没人知道任何事情。”其实,这句话适用于远不止电影行业。

Goldman 是一位深谙好莱坞内幕的观察者。他曾凭借《虎豹小霸王》(Butch Cassidy and the Sundance Kid,1969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又因《总统班底》(All the President’s Men,1976年)获得最佳改编剧本奖。他写的小说《马拉松人》(Marathon Man)后来被改编成 Dustin Hoffman 主演的惊悚电影(经典台词:“安全吗?”);他还将 Stephen King 的小说《危情十日》(Misery)改编为剧本,影片由 Kathy Bates 和 James Caan 主演,Bates 也因此赢得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也许最令人感到有趣的是,他创作了小说《公主新娘》(The Princess Bride)并亲自撰写了剧本,这部电影后来成为 Rob Reiner 执导的经典之作,受到影迷热烈追捧。

Goldman 最早提到“没人知道任何事情”这句话,是在讲述那些原本可以大火、却被好莱坞高管们一致拒绝的电影项目。例如,《夺宝奇兵》(Raiders of the Lost Ark)被几乎所有好莱坞公司拒绝,只有派拉蒙公司(Paramount)选择接手。结果这部电影成为史上最卖座的影片之一,还获得了九项奥斯卡提名。

哥伦比亚影业(Columbia Pictures)也错过了多个 Steven Spielberg 的项目——不仅拒绝了《夺宝奇兵》,还因为公司已经有一部外星人题材电影(《星际奇兵》(Starman),由 Jeff Bridges 主演),所以也放弃了《E.T.》。此外,他们还拒绝了《回到未来》(Back to the Future)和《低俗小说》(Pulp Fiction)。

当时好莱坞最大的制片厂环球影业(Universal)甚至也拒绝了《星球大战》(Star Wars)。正如分析师 Trung Phan 指出的那样,George Lucas 最初的设想是拍六部电影。他对好莱坞不太信任,为了保住系列的控制权,他向福克斯影业提出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要求:放弃他原本50万美元导演费中的70%,只收15万美元,但条件是他能保留部分电影版权。

很难想象20世纪福克斯的高管们当时在想什么,他们居然以不到50万美元的代价,将《星球大战》的商品和续集版权让了出去。这个新人导演彻底“耍了”老牌电影公司。《星球大战》最终全球票房超10亿美元,系列五部影片进入影史票房前100名。华特迪士尼公司后来以超过40亿美元收购了《星球大战》的制作公司 Lucasfilm,而与该系列相关的周边商品销售总额更是超过320亿美元。

Goldman 所说的“没人知道任何事情”,其实是指出:无论一个人多有经验、看过多少数据分析,娱乐行业里没人能真正预测一部电影会不会成功。猜测未来几年观众会喜欢什么,是一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事,很多时候,结果取决于运气。

从剧本开始,一切都充满不确定性。文字能不能成功转化为视觉呈现?导演的风格是否吸引人?角色讨喜吗?演员的表演能增添哪些“神来之笔”?主演之间有没有化学反应?最随机的因素是:等到这部今天刚刚立项的项目在五年后上映时,观众的口味会变成什么样?

而不只是电影本身,其“观看方式”和“播放平台”也同样无法预测。举个例子:2000年时,连锁租片巨头 Blockbuster 拒绝以5000万美元收购 Netflix。当时 Blockbuster 拥有9,000家门店,而 Netflix 还只是一个邮寄DVD的小公司。不到十年后,Blockbuster 申请破产(2010年),现在只剩下一家门店,位于俄勒冈州的本德市。而 Netflix 却摇身一变,成为全球最大的视频流媒体平台,拥有2.6亿付费用户,自2002年上市以来股价上涨超过50,000%,市值超过3,950亿美元。

一部电影成为“爆款”的背后,不仅仅靠好剧本、漂亮演员和炫酷特效,更依赖机缘巧合与运气。这一点,其实在所有复杂的人类活动中都是如此——无论是婚姻、事业、选举还是投资组合。

我们太容易将运气误认为能力。我们以为自己能预见未来,实际上连当下都未必搞清楚。我们总是说服自己“掌控一切”,但这离真相十万八千里。

承认自己的无知,反而是一种优势。 可惜的是,华尔街上大多数人不愿意面对这个事实。

康奈尔大学约翰逊管理研究生院的经济学教授 Robert H. Frank,与前美联储主席 Ben Bernanke 共同编写的经济学教材被广泛应用于高校。他还是《成功与运气:好运与精英神话》(Success and Luck: Good Fortune and the Myth of Meritocracy)一书的作者,分析了“随机运气”在成功中的关键作用。

Frank 指出,成功人士往往倾向于把成就归功于自己的能力、努力和聪明才智。但这些其实只是“入场门槛”——你想参与竞争,至少要具备这些素质,却并不能保证你会成功。他还指出,每一位“大赢家”的背后,都有许多同样优秀、同样努力的人却没有胜出。有没有好运气,往往就是决定成功与“差点成功”(甚至失败)的关键因素。

说到运气,最有见地的当属 Michael J. Mauboussin。他是哥伦比亚商学院的兼职金融学教授,同时也是摩根士丹利旗下 Counterpoint Global 的研究主管。他在《成功的方程式:解构商业、体育与投资中的能力与运气》(The Success Equation: Untangling Skill and Luck in Business, Sports, and Investing)一书中解释了“技能悖论”:一个领域里,如果大家都很有才华,那么最终决定胜负的,不是能力,而是运气。当竞争者的水平都足够高时,能力的差距就被抵消了,结果更多取决于“能力 + 运气”的组合。

试图预测那些由无数变量、外部影响、以及不稳定人类行为构成的复杂系统,无异于痴人说梦。

我们不愿承认,但现实就是:没人知道未来会怎样——不仅是你我,连所谓的“专家”也一样。

 

https://mp.weixin.qq.com/s/K9P0n3ZcN7qEHBMh4LYBPg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