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你只有一次生命,不要安于平庸 |纳瓦尔

佳文 lewuxian 87浏览 0评论

 

你只有一次生命,不要安于平庸。

而在我看来人们经常讨论智力的问题,比如智商测试之类的东西,但我认为,衡量智力的唯一真正标准是你是否能从生活中得到你想要的东西。这分为两个部分:

一、是知道如何得到你想要的东西;

二、是首先知道该想要什么,明白什么是正确的目标。

比如,我可能想成为一个2米高的篮球运动员,但我做不到,所以这是想要错误的东西,也就是追求你无法实现的目标。还有一种情况,是想要那些看似诱人却毫无价值的东西,也就是“陷阱奖品”。生活中这样的“陷阱奖品”很多,对吧?

那些在20年后你会后悔的东西,要么不值得拥有,要么会带来更多麻烦。如果你不小心,你最终可能会处于一个你不想在的生活境地,甚至是你从未打算到达的地方。

这往往是因为你无意识地前行。有多少人会这样?我觉得,人们通常是因为按照社会的期望或他人的期待自动行事,才会走到这一步。可能是出于内疚感,或者是模仿欲望。

你知道,彼得·蒂尔引用了勒内·吉拉德的理论,说我们的欲望是从他人那里学来的。有些欲望是社会自动灌输的,比如去法学院、医学院、商学院之类。或者,你可能是看到朋友在做什么,其他人(像“猴子”一样)在做什么,就跟着做。也有可能是父母的期望在作祟。

内疚感就像是社会的声音在你脑海中说话,社会编程让你成为一只听话的小猴子,做对群体有益的事。但我认为,最好的结果来自于你自己思考并为自己做决定。我觉得人们在做决定时花的时间太少了。

比如,我们的生活常常以四年为一个周期。在硅谷,你加入一家初创公司,股票四年归属,这是标准。大学四年,高中也是四年。有些事情周期更长,比如生了孩子,九年后他们进入青春期,这是一个九年的周期,直到关系发生变化。

我们习惯了这些相当长的周期,多年承诺于某事。你去法学院,四五年一个周期;当律师,可能有四十年的职业生涯。这些都是很长的周期。但我们花在决定做什么、和谁一起做的时间却非常短,非常短。

我们可能只花三个月,甚至一个月,就决定了一份将持续五到十年的工作。因为很多发现是路径依赖的,你下一步找到的东西取决于之前走的路,所以你开始沿着一条很长的方向前进。

人们常常轻率地决定住在哪个城市,而这会决定他们的朋友、工作、机会、天气、食物供应、空气质量、生活质量等等。这是一个如此重要的决定,但人们却很少认真思考。

我认为,如果你要做一个四年的决定,就应该花一年时间去思考,真正地思考,占时间的25%。是的,确切地说,有一个“秘书定理”。不知道你是否听说过。这个定理来自计算机科学,一个教授试图弄清楚应该花多少时间面试秘书,然后保留秘书多久。

比如,他需要一个秘书工作十年,他是该找一年、两年,还是三个月?最佳时间是多少?结果发现,最佳时间大约是三分之一。在前三分之一的时间里,你选择你合作过的最好的人,然后试图找到与之相当或更好的人。

这样,当你进行到三分之一时,你已经见识了足够多,知道了标准是什么,之后任何达到或超过这个标准的人就够好了。这适用于约会、工作和职业选择等方面。但有趣的是,秘书定理不是基于时间的,而是基于迭代次数,也就是候选人的数量,你尝试的次数。

所以,你需要有很多很多的迭代。这意味着你得快速退出,快速果断。没错,你要迅速抓住机会,也要迅速放弃。比如,回想失败的关系,最大的遗憾往往是明知关系已结束却还留在其中。你应该早点离开,在你知道行不通的那一刻就该继续前行。

在这方面,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推广了“1万小时精通”的概念。但我说,实际上是“1万次迭代到精通”。不是固定的1万次,而是一个未知的数字,关键在于迭代次数推动学习曲线。迭代不是重复,重复是做同样的事,迭代是带着学习去修改,然后尝试新版本。这是错误修正。如果你在一件事上完成了1万次错误修正,你就会成为专家。

不要与愤世嫉俗者和悲观主义者合作

不要与愤世嫉俗者和悲观主义者合作。

克里斯·威廉姆森提到那些家里一团糟却试图拯救世界的人,但很多时候,愤世嫉俗和悲观主义是我们自己内心的东西。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可能是因为我们吸收了新闻或周围人的负面说法,或者它更像是一种内在的东西,是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

人们如何避免内心的愤世嫉俗和悲观主义呢?这确实很难。我们天生倾向于此。我得提到进化论,抱歉老是提这个,但在生物学中,能解释问题的理论不多,而自然选择的进化论可能是最好的。如果不能通过进化论解释生活、心理学或人性,那你的理论可能不够好。我认为,悲观主义就是其中之一。

在自然环境中,人类天生就倾向于悲观。比如,我看到树林里有东西在动,如果我走过去,它是食物,我能吃一顿饭;但如果它是捕食者,我就被吃掉了,游戏结束。所以我们天生就被设定为避免毁灭和死亡,我们是天生的悲观主义者。

但现代社会完全不同。不管你对现代社会有什么不满,它远比丛林生存安全得多,机会和回报也是非线性的。比如投资,如果你做空一只股票,最多赚2倍;但如果买了一只像英伟达那样的股票,涨了100倍甚至更多,你就能赚大钱。因为杠杆效应,上行空间几乎无限。

此外,现代社会有无数人可以互动。如果你约会失败,还有无数人可以再试。在部落社会,可能只有20个人,你甚至试不完。所以现代社会对失败更宽容。你需要意识到这一点,超越本能,明白你是在运行一个搜索功能,去找到有效的东西。

一旦找到,那个东西会带来巨大的复合回报。比如找到终生伴侣,你的妻子或丈夫,你可以在关系中积累。即使中间有50次失败的约会也没关系。同样,一旦找到你该全力投入的事业,它会带来复合回报,即使之前有50个小失败或50次失败的面试也没关系。失败的次数不重要,所以做悲观主义者毫无意义。你应该做乐观主义者。

但我要说,你要对具体的事情持怀疑态度。每个具体的机会可能都会失败,但你要对整体保持乐观,相信总有某件事会成功。如何处理这种紧张关系呢?就像我说的,我在总体上是乐观的。如果现在失败了,没关系,这只是一个学习经验,是一个迭代。

只要我学到了东西,就是胜利;如果没学到,就是损失。但只要你不断学习,快速迭代,及时止损,当你找到正确的事情时,就要乐观并全力投入。你不想贸然投入第一件事,不想跟第一个约会对象结婚,除非你非常幸运。你得快速探索,直到找到匹配,然后愿意全力以赴,把筹码推到桌子中央。这两种策略都需要。所以这是一种非黑即白的策略。大多数人卡在灰色地带,半信半疑,犹豫不决。

我还认为,像“悲观主义者”“乐观主义者”“愤世嫉俗者”“内向者”“外向者”这样的标签很限制自我。

人类是非常多变的,有时你想内向,有时想外向,有些情境让你悲观,有些让你乐观。

抛开这些标签吧。最好直接面对手头的问题,看清现实,尽量把自己从等式中抽离出来。

当然,你始终是参与其中的。但被强烈的动机驱使去推导结论是最糟糕的思考方式。通过这种方式,你很难找到真相。

你必须保持客观。而客观意味着尽量把自己,至少是自己的个性,从问题中抽离出来。

如果你执着于某种固定的身份和个性,那只会模糊你的判断力,把你困在过去。

如果你说‘我是一个抑郁、不快乐的人’,那么你就会一直不快乐。甚至当你说‘我有心理创伤,我有 PTSD’,确实,你会有一些感受、记忆、闪回、偶尔的负面情绪。

但不要用这些定义自己,否则你会把这些困境刻进自己的身份认同里,不断陷入恶性循环。

保持灵活性更好,因为现实总在变化,你必须能够适应它。适应力也是一种智慧,是生存之道。正是因为适应能力,你和你的祖先才能一路走到今天。

所以,要想适应环境,就必须清晰地看待事物。如果透过自己的身份认同去看待一切,判断力就会被蒙蔽。


我们应该如何行动

设定明确的目标:花时间思考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而不是盲目跟随社会或他人的期待。确保目标具体、可行,并且与你的价值观和长期幸福一致。

深思熟虑地做决定:在面对重大决定时,比如职业或人生规划,多花时间研究和权衡利弊。可以尝试借鉴“秘书定律”等方法,通过多次尝试找到最佳选择。

拥抱失败并从中学习:把失败当作成长的机会,而不是对自己价值的否定。快速从失败中恢复,总结经验教训,并应用到下一次尝试中。

保持乐观但审慎:对生活保持积极态度,相信总有成功的机会在等着你。对具体的机会进行批判性思考,确保它真的适合你,而不是被表象迷惑。

保持身份的灵活性:不要让自己被过去的标签或经历限制。根据环境和目标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态度,保持开放的心态。

避免“陷阱奖品”:警惕那些短期内吸引人但长期无益的选择,比如过度追求物质而忽略内在满足。优先选择能带来持久幸福和意义的事情。

https://mp.weixin.qq.com/s/Aa1ydC5nz-JpKjgYBmuT6A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