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心不是一条直线,而是充满了权衡和妥协的旅程。
我一直不太明白他们说的“大事”到底啥意思,估计大家的理解不太一样。但有一点很清楚,说一个人有野心,不管是小孩还是大人,一般都算是夸奖。这可能就是为啥好多家长都一门心思培养孩子的野心。真不骗你,《赫芬顿邮报》还发过一篇文章,叫《像培养马拉拉一样培养孩子的六个秘诀》。马拉拉·优素福扎伊她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通常来说,有野心的人都特别想改变现状,一心追求成功,虽然成功对每个人的含义可能不太一样。在西方,大家觉得有野心是个优点,因为这往往意味着能把未来想得更明白,对自己有信心,脑子还灵活,能举一反三。可问题是,野心常常会带来一种“三难困境”,就是得在三个选项里艰难做选择,或者根本就没办法同时兼顾这三个不同的选项。
三难困境不仅限于专业领域,还影响个人决策,如平衡职业成功、个人生活和健康,可能需要权衡优先级,这提醒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选择同样复杂。
从简单选择到难以调和的三者关系
咱们先弄清楚啥是“三难困境”。“三难困境(trilemma)”这个词,其实是从更老的“两难困境(dilemma)”来的。“两难困境”来自希腊语“δίλημμα”,意思是在两个不好选、又相互矛盾的事儿里做抉择。那“三难困境”呢,就是得在三个这样的事儿里做选择。

项目管理的三难事儿
在科技圈,项目管理的三难困境就挺出名。你是不是既想要成果质量高,又想速度快,还得成本低?可惜呀,只能选俩。要是追求速度快、成本低,质量可能就不咋地;要是想质量高、速度快,那可得多花钱。
还有个挺有意思的,叫齐泽克三难困境,是用斯洛文尼亚哲学家斯拉沃热·齐泽克的名字命名的。它想说的是,要同时做到真心支持共产主义政权,还能保持诚实和明智,这事儿不太可能。在全球化下,国家若追逐资本主义的果实,便须在主权与民主间割舍其一,凸显自由市场的霸权对自主与平等的隐秘侵蚀。

严肃的三难困境
前面说的俩例子挺好玩,但三难困境有时候也挺严肃。比如说,搞环保的科学家会用“地球三难困境”,也叫“3D三难困境”,来说明咱们现在拯救地球遇到的难题。发展经济、节约能源、保护环境,这仨你只能选俩。为啥呢?
经济要发展,就得多用能源,那排放就多,环境就受影响,治理污染又得花钱,反过来又拖累经济增长。这就造成了经济增长受限、能源资源受限,还有环境承载能力受限。

社会设想的三难困境
咱们对社会的期待也有个有趣的三难困境。心理学家史蒂文·平克提出了平克社会三难困境,意思是社会没法同时实现公平、自由和平等。怎么理解呢?公平就是努力工作的人能赚更多钱;自由就是父母可以把大部分财产留给孩子;平等就是每个人出生时财富都一样。
- 公平。努力工作的人会更富有。
- 免费。父母将把大部分遗产留给孩子。
- 平等。每个人一开始的命运都是一样的。
这下看出问题了吧?
三难困境一直都存在。像伊壁鸠鲁三难困境就挺早的,它质疑了全能全善的上帝的存在。它是这么说的:
要是上帝没办法阻止坏事发生,那他就不是全能的;
要是上帝不愿意阻止坏事,那他就不是全善的;
要是上帝既愿意又有能力阻止坏事,那为啥坏事还存在呢?
可让人意外的是,我们在生活里很难察觉到三难困境,结果要么去追求根本实现不了的目标,要么就小瞧了实现野心要面对的困难。
生活中的三难困境
学生们常遇到的“学生三难困境”就挺有名。意思是说,想同时成绩好、社交生活精彩,还能睡够觉,这可办不到,只能选俩。

大人也有不少三难困境。比如说,你是个有野心的人,想在工作里升职,还想搞个副业。于是白天拼命干,回家接着干。但你不是单身,伴侣开始怀念晚上和你聊天了。这就出现了个人三难困境,关键就在于时间不够用,没办法同时兼顾当好伴侣、工作出色和开展副业这三个目标,而且也没个简单的办法能同时满足这三个目标。

再举个例子,叫“游牧者三难困境”。你既想多去看看世界,又想和路上遇到的人交真心朋友,还想利用旅行时间好好反思自己。但这三个目标也构成了三难困境。
你要是花很多时间探索世界,还能抽空反思自己,那就不太容易交到长久的新朋友;要是通过参加团体活动,一边交朋友一边看世界,那就没时间反思了;要是既想给自己留时间,又想交朋友,可能就得在一个地方多待一阵,这样能探索的新地方就少了。
其实只要你多留意,就会发现生活里到处都是三难困境。不过别把三难困境当成迈不过去的坎儿,重要的是得意识到它们的存在,这样在做决定的时候,就能把各种因素、可能的结果,还有决定带来的影响都考虑进去,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野心带来的三难困境
作为一个创业者,对我影响最大的三难困境,我叫它“野心三难困境”。要同时实现稳定、自由和财富,那可太难了。先说说这几个词的意思。
-稳定:《剑桥词典》说工作稳定就是员工能长时间保住同一份工作,咱们可以理解为能长时间做同一件事。
-自由:就是能自己决定做,什么工作,和谁一起工作。
-财富:就是赚到不用担心钱的程度,《剑桥词典》说财富就是某人拥有的大量金钱或贵重物品。
为啥这三个会构成三难困境呢?

比如说你想要自由,还想长期做一件事,于是决定创业。这样你有了自由和稳定,可财富就没保障了。要是你想保证有收入,比如想专心做产品,不用操心房租,就得接受外部投资,这样就会失去一些自由。
再比如说,你想要稳定工作和钱,就去大公司上班。但在大公司,你可能没法自由决定做什么工作。要是你不想这么稳定,去当自由职业者,虽然自由了,可又没固定工资,财富就没保障了。
总结一下就是:
- 自由+稳定=没有保障的财富(例如企业家)
- 稳定 + 财富 = 没有保障的自由(例如大公司的员工)
- 财富 + 自由 = 没有保障的稳定性(例如自由职业者)
虽然要解决这些很难,但也不是没办法。比如你在大公司上班,可以争取每周在家工作一天,或者运气好能找到远程工作的机会。不过到 2020 年初,全球只有大概一千家初创公司招远程员工,机会可不多。要是你是自由职业者,可以签个长期合同,这样能稳定点,不过可能会影响自由。
我想说的是,野心三难困境不是解决不了,其他一般的三难困境,特别是生活中那些小的、个人的三难困境,也很少是解决不了的。但我们经常都没意识到自己可能正面临三难困境,总觉得只要努力就能实现所有野心。其实啊,生活可比我们想得复杂。
另外说一句,三难困境这个概念是人为定义的,你还可能遇到四难困境、五难困境等等。只要知道选择通常不止两个,而且事情也不是简单的直线关系,理论上你就可以根据情况考虑更多因素。
当然,选择越多,事情就越复。
从现在开始,试着明确你的“大事”,接受取舍的可能性,用创新和支持系统去平衡目标,最重要的是——行动起来。你妈妈的经历证明了努力能改变人生,而你的思考和野心,会让你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无论“大事”最终是什么,只要是你用心选择的,那就是意义所在。
建议与行动方法
明确你的“大事”与核心目标
- 洞察:如果你不清楚“大事”是什么,这可能是因为别人的期待和你内心的渴望还没有完全对齐。野心的第一步,是找到对你个人有意义的定义。
行动方法:
- 反思:拿出一小时,找个安静的地方,写下你认为的“成功”是什么。是赚很多钱?改变社会?还是过上自由的生活?别管别人怎么想,只写你自己的答案。
- 优先级排序:假设你面临“野心三难困境”(稳定、自由、财富),问自己:如果只能选两个,哪些对你最重要?比如,你更倾向于自由和财富,还是稳定和自由?
- 小目标拆解:把“大事”拆成具体的、可实现的小步骤。比如,如果你想创业,先从研究一个感兴趣的领域开始,而不是立刻追求宏大的结果。
接受三难困境的存在并智慧取舍
- 洞察:野心越大,三难困境就越明显。比如,你可能想在事业上冲刺(财富),同时保持生活节奏(稳定),还能随心所欲(自由),但时间和精力有限,总得有所取舍。
行动方法
- 识别你的困境:想想你现在的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三难选择?比如:工作加班(财富) vs. 陪伴家人(稳定) vs. 个人爱好(自由)。写下来,看看冲突在哪里。
- 有意识选择:根据你的优先级,主动放弃一个目标。比如,如果你选了自由和财富(像创业者),就接受短期内可能不稳定的事实。
- 定期复盘:每隔三个月,回顾一下你的选择是否依然符合你的内心需求。如果变了,就调整方向。
寻找创新的平衡之道
- 洞察:虽然三难困境看似无解,但通过灵活策略,有时能缓解冲突。比如,作者妈妈从清洁女工到主管,可能就用了非传统的努力方式。
行动方法:
- 混合模式:如果你在稳定的大公司工作,但想要更多自由,可以尝试争取远程工作或弹性时间;如果你想创业但担心财富不稳,可以先做副业测试水。
- 利用资源:向有经验的人请教,比如问问你妈妈,她是怎么在有限条件下步步高升的。别人的经验可能给你灵感。
- 小步尝试:别一下跳进大风险,先试试小的创新。比如,想搞副业?先用周末做点兼职,看看能不能兼顾。
调整心态,拥抱不完美
- 洞察:“没什么值得炫耀的”野心是好事,但过度追求完美可能会让你忽略已经取得的成就。
行动方法:
- 记录进步:每天写下三件你完成的事,哪怕很小(比如读了一篇文章)。这能让你看到自己的成长。
- 接受妥协:告诉自己,没人能同时拥有所有东西。比如马拉拉,她追求教育公平,可能牺牲了普通生活的平静。
- 感恩练习:每周想想三件让你感激的事(比如父母的榜样),这能缓解野心带来的压力。
建立支持系统,借力前行
- 洞察:野心之路不该独自走。你父母的冲劲是个好资源,身边的人也能给你支持。
行动方法:
- 找导师:找一个你敬佩的人(可以是家人、老师或前辈),定期聊聊你的目标和困惑。
- 分享困境:跟朋友或家人说说你的三难选择,比如“我想干这个,但怕顾不上那个”,听听他们的看法。
- 团队合作:如果有大计划,试着找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干,分担压力。
果断行动,别陷分析瘫痪
- 洞察:你思考很深,但有时想太多反而会拖延。比如,你对“大事”的迷茫可能让你迟迟不敢迈步。
行动方法:
- 设定截止日期:给自己一个时间,比如一个月内决定一个小的职业目标(换工作?学新技能?)。
- 试错心态:把第一次尝试当成实验,不行就调整。比如,想试试创业,就先做个小项目,不成也没关系。
- 开始比完美重要:别等所有条件都ready,先迈出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