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财富差距背后的真相——普通人发大财的秘密

佳文 lewuxian 148浏览 0评论

你有没有想过,同样都是人,为什么财富差距这么大?

有人靠金融杠杆就能玩转万亿的资本;普通小商贩摆摊十年,存款却少得可怜。而大多数普通人被房贷、车贷压得苦不堪言,顶端的人呢?却在切割财富的蛋糕。

这其实就是资源博弈:底层出卖廉价劳动力,中产消费贡献现金流,顶层把持核心生产资料,收割财富。

今天,我就从底层逻辑重点分析一下钱到底怎么赚。

做生意,有人轻松赚得盆满钵满,而大多数人却苦不堪言。

背后其实有一套社会规则。

简单来说,就这一句:借穷人的力,赚中产的钱,抢富人的肉。

借穷人的力,穷人是哪些人?

不太严格地讲,年收入十万以下的都算穷人。

不同地区情况有别,一线城市年收入十万以下,日子难熬;偏远四五线小县城,年收入十万,小日子还能过得不错。

换个说法,收入仅够维持基本生活的,都是穷人。为啥说借穷人的力,而不是赚穷人的钱?

有两层原因。

第一,穷人真没多少钱让你赚。穷人收入低,钱都得花在吃喝、交通、住房、看病、孩子上学、买生活必需品这些刚需上。

因为钱不够,很多穷人只能减少刚需开支,生病了硬扛不去医院,孩子早早退学,买不起房只能租便宜房子。

有个段子很真实:只要我够穷,你就赚不到我的钱。穷人确实没啥闲钱给你赚。

第二,从上面大哥的决策来看,也不允许你赚穷人的钱。

和穷人刚需相关的行业,不会允许暴利。像粮食、蔬菜、肉蛋这些日常食物,价格被严格管控,这关乎社会稳定,不能让穷人吃不上饭。

过去常说的医疗、教育、住房“三座大山”也是如此,大方向是不允许暴利。

比如医疗,扩大社保覆盖、推进集采,降低看病成本;

教育,直接整治K12课外教育行业,让基础教育成本降低;

住房方面,虽然复杂些,但也是通过各种手段,保证穷人有房住。

总之,穷人没钱可赚,政策也不允许,这是客观事实和主观决策共同决定的,只有这样,社会根基才能稳固。 

那啥叫借穷人的力?穷人虽没钱,但人数多,空闲时间也多,还爱凑热闹。可以让他们帮你宣传、推广、做口碑。像X宝、X多多上的低价活动、免费活动,邀好友砍价免费拿东西,或者好评返利。

这些活动,商家从穷人身上赚不到钱,却能借他们提高知名度,吸引有钱人来。

XX点评、X音、X手等平台也都是这个套路。就像以前街头卖艺的喊的: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

别想赚穷人的钱,要学会借穷人的力。把钱比作水,穷人手里的钱是死水,用它当引子,能引来真正的活水。

赚中产的钱。为啥要赚中产的钱?

大部分中产有俩明显特点:有点钱,还爱花钱。这不是偏见,是社会发展规律。

几十年前,大家大多在农村种田,物质匮乏,需求被压抑。现在的中产,以前需求没得到满足。

社会发展、生产力提高后,他们有了钱,自然要消费。他们解决了生存问题,剩下的钱就用来“消费升级”,提升生活品质。

他们消费能力和欲望强,手里的钱是活水,能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普通人的生活追求,不外乎住小洋楼、开小汽车,平时工作,休息时全家出去旅游度假。

这也是中产的生活梦想。他们除了花钱享受生活,好像也没别的选择。大部分中产每月收入和支出基本持平,一旦没了收入,生活品质就下降。

从社会运行角度看,我们的钱不是自己赚的,而是分配来的。社会规则把中产收入限制在一定范围,让他们处于“有点钱但又不够多”的状态。

这样能让大量中坚群体成为中产,只要他们持续劳动,就能保证生活水平,还能过得惬意。

但他们收入有限,成不了富人,不能躺平,得一直努力工作维持生活,稍微消费升级,钱就花光了。

这是个很高明的体系,中产拿着较高收入,又快速消费,促进产业发展,循环不止。

所以,赚钱就要赚中产的钱,中产就是社会经济的造血细胞,大家都能从中受益。

那怎么赚中产的钱?

前面提到,中产的钱就像活水,有来处也有去处。那这钱从哪来的?

其实不是中产自己挣的,而是上面分配下来的。上头开了条渠道,从大“水库”分些水给中产,他们才有了不错的收入,有了消费能力。

但这水给到中产,可不能让它在中产手里存着不动。要是存住了,活水就变成死水了,更不能让中产们都攒出自己的小“水库”,真要那样,财富就没法正常流动,社会经济就乱了。

所以,这些活水还得收回去循环利用,这样经济才能持续运转。问题来了,到底咋才能赚到中产的钱呢?

只要弄明白三个关键问题就行:

中产都在哪?

他们的钱花到哪去了?

从哪个地方入手赚钱最多?

中产们在哪儿?几千年前大家就知道,想得到啥资源,就得去资源多的地方。想钓很多鱼,就得找到鱼多的水域;想采很多果子,就得去果树多的地方;想赚大钱,就得去经济发达的城市。

同理,想赚中产的钱,就得了解中产,知道他们扎堆在哪。从地理位置看,大部分中产都在一二线城市。

农村、乡镇还有偏远小城市,没有能大量产生中产的条件和经济环境。

同样的生意,在一二线大城市做,和在四五线小城市做,结果可能完全不一样。

所以,真想赚钱,就得去大城市。大城市不光营商环境好、基础设施棒,更重要的是有大量中产,有中产才有赚钱机会。

当然,就算在同一个城市,不同区域人群分布也不一样,这也得留意。

中产的钱去哪了?总的来说,中产的钱主要流向三个地方:税费、衣食住行,还有个人发展与娱乐。

首先,中产每月工资还没到手,就被分走一部分,这部分占收入的20% – 50%,包括各种税费。

像大家能看到的个人所得税、社保,还有很多人没注意到的消费税等。

其次,到手的钱得满足生活基本开销,也就是衣食住行这些刚性支出,其中吃和住是大头。很多中产把生活费和房贷(房租)一扣,就剩不下啥钱了。

中产收入相对高,对生活品质要求也高。住房在中产消费里占比很大,而且房产对财富的回收作用特别明显。

这些年很多地方的建设,靠的就是房产“吸血”,再反哺其他领域,看看各地房产债务占比就知道了。这么一来,中产不仅每个月的活水被吸干,多年存下的积蓄也没了。

就算有人不买房,房价涨了房租也得涨,还是躲不过。再加上通货膨胀,不买房留着现金,财富就会贬值,也会有损失。

除了住房,子女教育也是刚需。K12课外教育被严格管控后,中产们松了口气,但子女教育还是笔大开销。课外辅导做不了,还有各种素质培训班。

最后,中产手里的钱,第三个重要流向就是个人发展与娱乐。人不光有物质需求,精神需求也很强烈。

在过去物质匮乏的时候,这些精神需求都被压抑着。以前,满足精神需求的方式很单一,像文学、影视戏剧、音乐绘画、游戏等。

而且那时候大家收入低,主要用来维持生存,精神需求能免费满足就绝不花钱。但现在中产群体壮大了,这些需求被释放出来,形成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

谁能搞清楚这些需求是什么,用什么方式满足,怎么把它变成能赚钱的生意,以后你就不缺钱赚。

从哪里切入溢价最高?中产的钱花在哪,我们就能在哪赚钱。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分成五个层次。

我们可以对照着看看中产的钱都花在啥需求上。

生理需求是为了维持生存,对应吃穿住行,这也是以前大多数人赚钱的方向。

安全需求的满足对应税费,税费一开始就是为了保障大家生活安全和一定权利收的“保护费”。

再往上的需求,都属于精神层面。在过去商业里,很多时候是用物质来满足这些精神需求,像奢侈品、头等舱、VIP服务等,这些东西溢价都特别高。

为啥美容行业收费贵?因为有人告诉你美和青春无价。

为啥没什么实用价值的钻石那么贵?因为有人说它代表坚贞不渝的爱情,爱情无价。这些都是满足高层次需求带来的高溢价。

很明显,安全需求主要靠大组织保障,普通人不好参与;生理需求领域竞争激烈,是商业红海,溢价低。

只有满足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才能做出独特的、非标准化的产品,获得高溢价,这才是我们要重点研究的赚钱方向

抢富人的肉。富人是最有钱的群体,但不是最能花钱的,而且人数少,认知水平高,很精明,想赚他们的钱不容易。

富人的钱,一部分用于消费,再奢侈个人花费也有限,大部分用来投资、经营企业。

穷人的钱是死水,中产的钱是活水,富人的钱大多存起来,变成房产、股权、证券、资源等金融资产,就像一块块大肥肉,看着诱人却吃不到。

你想吃,人家不会主动给,只能靠“抢”。这里的“抢”,就是要懂社会底层规则,在商业竞争中凭实力去搞他们,从他们手里去抢。

把赚钱当作一场游戏,如果你能看懂游戏的的底层逻辑,就会明白:穷人捧场、中产买单、富人操盘就是维持社会运转的设计。

这就是资源分配,就像自然界食物链维持生态平衡,真正的高手,既能看透规则,又能利用规则——让穷人获得参与感,让中产享受精致感,让富人保有掌控感。

钱从不流动,它只是在完成一场永不停歇的循环。

 

https://mp.weixin.qq.com/s/k2rJNxb5Jy0zxO5NrhwP2g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