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天性,是本然的存在,是本自具足,不增不减,不垢不净,因此,可谓之道,那么,人性,就是被污染了的天性,是基于世间法而框束出来的,因此,是应于术的产物。
就人性和天性的定语而言,“天”,在我们的文化中,就是一种“道”的指称,而“人”,则是基于建构而形成的有区别的存在。
也就是说,人性,从诞生那日起,从来就是一种被动的产物,因此,是动态的,可变的。而这种所谓的被动,本质是因为施加被动的处境,是动态的,可变的。
如果说有某种人性是相对固定的,那一定是施加被动的那个处境,形成了某种强悍的主导地位。越是强悍的处境,越容易进入到结构的强化,以及与之相应而生的种种规训系统的建构中。
于是,所谓的相对固定的人性,本质上,可以解读为是一种强悍规训下的行动逻辑产物。因此,所谓的了解人性,其最有效的路径之一,必然是去拆解这种规训系统的意图指向。也就是那个用来框束人性的世间法之所在。
只有能把规训系统的意图指向摊开来看的个体,才能看见深陷其中的个体的真实处境。也只有看见处境的枝枝节节,才能建构起有效的人性计算模型。
01
人性,是基于处境塑造的被动产物。
当天性逐渐下滑到人性,也就是个体不断深入世间法的过程。因世间法的区分法则,而形成了分别心。
于是,越是强调区分的世间法处境,就越对天性形成密不透风的围剿。
越是对世间法无法做到了然,无法进行有效拆解的个体,就越是被世间法所有意建构的处境所捕获,最终,越是生成处境建构所预设的人性形态。
而这也就是所谓的人性操控的底层逻辑:
越是为处境所捕获的个体,其人性越趋于一种可视化的境地之中,因此,只要对处境的要素和关联方式,做出有意的调整,其中的个体,就会呈现出与之相对应的行动逻辑。
比如,设置匮乏处境,那么,就会呈现失落迷茫,于是,就会把某些东西当成救命稻草。而争抢救命稻草的过程,就会因人而异地暴露出不同的人性形态。有人贪婪,有人冷漠,有人凶悍,也有人懦弱等等。
人性的此种底层逻辑,也隐匿了两重暗规则:
一是塑造机制,因人而异。
这也是为什么世间法是最具区分属性的根源所在。因为,对塑造的反应程度,往往决定了个体的结构位置。于是,其人性的天性程度和被污染的程度,都将获得不同的弹性值。
二是塑造人性,最终是为了计算成本。
当人性塑造基于处境的设置时,那么,只要计算处境的极值,也就能看见人性的极值,因此,人性可控,因而,成本可控。
02
人性的可计算,才是人性的“法门”。
对于绝大部分人个体而言,人性,是一种诡谲多变的东西,是很难把捉的。于是,很多个体就会把自身的困境,比如被算计,被胁迫等,归因为是遭遇到了坏的人性。
而这种归因,总是存在两个巨大的盲区:
其一是归因的“因”,是笼统的所谓的坏的人性。
任何笼统的,模糊的归因,本质都是趋于情绪化的,因此,于实际处境毫无益处。
而这种趋于情绪化的归因模式,根本的是个体缺乏对人性本身的有效观察。
其二是缺乏计算人性的有效模型。
当然,能够进入对人性的有效计算的个体,往往是对人性的观察,已经进入到了本质层面,即:看见塑造人性的那个处境机制,以及其中个体的差异性。
而计算人性的有效模型:一是计算处境中的核心要素,二是计算其中成员的认知维度,三是根据认知谱系,计算其中成员可能的争夺模式。
通过对要素和不同认知维度个体的交互预测,从而产生预期的争夺模式。这个过程,就是生产人性的过程。
03
但凡能进入到建构的东西,都是可以计算的。但凡能计算的东西,都是可控的。而可控,则是降低成本的最终法门。
在世间法处境中,能保有天性的,从来只是开悟者,于是,万法非法。远观,则自成一体;近看,则俯视人性,而后无人性。
而一旦沾染了人性,那么,必定是被世间法所捕获了,成为了处境中的蒙昧者,于是,外求于法,一切皆法,为法所控,为法所驱,终见不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