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播客文化逐渐兴起,收听者众。2024年,中国国内播客主播和听众开始从小众破圈,越来越多的媒体人、企业家、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参与其中。在众多播客节目中,财经类播客是一个热门类别。
目前,中国已步入“低利率时代”。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利率整体处于较高水平。业内普遍认为,2014年后中国就进入了利率震荡下行的大周期;至2024年,随着10年期国债收益率降至2%以下,市场终于确认,中国进入了美日欧等全球70多个国家都曾经历过的高增长后的低利率时期。
多位分析人士认为,在中国经济转型探索中,伴随着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低利率预计将持续一段时间。无论个人还是金融机构,都需要思考如何调整策略,以安全穿越低利率时代。
主理人大卫翁的播客《起朱楼宴宾客》,正是聚焦投资理财领域。截至2025年1月在某播客平台订阅数超过19万,播放量最高一集播放量10.8万人次。更早的时候,他的同名公众号产出过多篇“10万+”文章。
这些受到听众和读者欢迎的内容背后,是大卫翁在金融行业从业十余年的观察和积淀。从幕后到台前,他如何理解投资理财这件事?为什么热衷于向大众科普投资理财知识?他在实际生活中能够践行他坚信的资产配置理念吗?
以下是财新mini+与大卫翁的对谈。
投资、理财的重要性是让你知道财富的含义,以及尽量不上当受骗
财新:你是理工科出身,却在金融行业工作多年,同时是公众号、播客主理人,有数十万粉丝的KOL(意见领袖)。这么多元的背景,你在向别人介绍自己的时候,会怎么定义自己?
大卫翁:在线下,我还是更多的说自己是一个前金融老兵,毕竟在金融行业干了15年,整个知识体系、朋友圈,还是以金融圈的人会相对更多一些。内容输出(公众号、播客)现在是我身上的一个标签,别人在介绍我的时候,会以这个东西作为很重要的一个破冰点或者切入点。
最早我对公众号、播客的定位是“大时代的观察者、记录者”,我在金融领域的经验多一些,所以这方面的内容涉及多一些。但是,这两年也在慢慢转变,去设计一些偏职场、相对更加一手的信息。
资产配置领域,是我很想要跟一些离金融、投资比较远的朋友去科普的内容,所以也会再给自己加一个标签——资产配置流派的布道者,2024年做的一些系列内容,都是这个目标。
财新:普通人尤其刚工作没几年、没有多少积蓄的年轻人,学习投资理财、资产配置,对他们来说有什么意义?
大卫翁:我原来非常相信投资理财是每个人的必修课,但事实上这两年我越来越怀疑这个结论。我觉得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花很多时间和精力研究投资、理财,因为收益和花费的时间、精力有时不成正比。
有很多事情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比如背单词、健身,可能也不是完全线性的提升,但总归有积累是有好处的。投资理财却不一定是这样,原因在于金融市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有时候了解得越多,反而会让自己盲目自信,例如涉足一些可能不太适合个人投资的领域。所以投资、理财并不是一个线性提升的过程。
每个人应有自己更擅长的事。但投资、理财看起来好像每个人都可以了解、掌握一些知识,这其实有非常大的迷惑性。虽然买股票、基金不像自然科学那样门槛很高,但它也是一门学科,需要时间、知识、经验的积累。
我在播客节目中经常讲,如果你喜欢投资、理财,且给你带来很大的愉悦感,愿意花时间去理解它,那你就把它当做看书、健身这样的兴趣爱好。但如果它成为你的负担,那么你也没必要因为不够懂投资、理财感到焦虑,你应该把时间、精力花在更值得的地方。专注本职工作、享受生活,可能可以给你带来更多的价值感,就是你的比较优势并不在投资、理财这块。
投资、理财重不重要?对现代人来说越来越重要,但它的重要性不是去实现所谓的财富自由,而是让你知道财富的含义,以及尽量不会上当受骗。投资、理财导致资产受损的例子很多,所以懂一些这方面的知识,或者有一些这方面的经验,与帮助积累财富相比,更重要的是避免资产受损。
另外,投资、理财能够确保家庭资产至少匹配通胀,达到这个目标,其实并不需要花很多时间研究。只要需要知道一些常识,然后能克服一些人性弱点,就可以达到这个目标。在此基础上,至于是否能通过投资让资产增值,或者实现财富跃升,那需要能力、天赋和很多的运气。投资这件事,因为存在市场周期,所以运气非常重要。
财新:年轻人普遍有一种知识焦虑,觉得即使对投资、理财不感兴趣,也没有那么多钱需要打理,但必须掌握相关知识才有安全感。你怎么看这种现象?
大卫翁:这种焦虑感,是大家觉得不去学投资、理财,或者不知道商业世界的一些知识,就会被时代甩下,我的资产就会不保。
在我看来,这媒介或者说整个时代的叙事,给大家带来的一种焦虑。但这个叙事是不是真的?我是持怀疑态度的,而且我觉得未来可能会越来越不重要。
我目前在日本生活,据我观察,日本人在最近20年对投资、理财是没有概念的,他们不需要,因为没有通胀。例如,手上有10万块钱,就一直是10万块钱,甚至可能比之前还更值钱一点,这导致的结果是,你会发现大家活在当下就好。虽然钱放在银行是0利率,但也不担心会贬值多少。
中国过去20年的情况是,如果不理财,就会感觉钱不断在贬值。因为整个物价的增长速度,是跟货币发行的速度匹配的。所以,过去20年我们手上的人民币是在快速缩水的,这促使我们需要去了解理财知识。
搜寻信息是非常重要的基础能力
财新:在脱离通胀焦虑后,学习投资、理财知识对我们的生活、工作还能有什么帮助吗?
大卫翁:投资、理财非常有意思的一点,在于“寻找信息源”。金融是经验学科,也是交叉学科,本身是不同的学科融合起来的,包含心理学、经济学、企业运作等等知识。每一个对投资、理财感兴趣的人,应该通过各种各样的媒介去了解各类信息。这些信息在当下可能对你没有什么太大的帮助,但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所有的东西融合在一起之后,会让你产生一些投资的想法,或者是对你的投资行为产生一些影响。
我在社交媒体上看过一个很好玩的事:有个博主在网约车上跟司机聊他自己专业的事,他是这个专业的博士。聊着聊着发现这个网约车司机什么都懂,博主就问他是不是这个行业的前辈啊?发现原来司机是因为炒股,最近比较关心这个行业的股票,所以了解很多。
我相信这不是一个网络段子,因为我自己身上也出现过类似的情况。我很喜欢医药行业。当我去跟生物医药行业的人聊,他们会觉得我怎么这么了解医药行业里发生的事,对新药企业如数家珍,认为我肯定是这个行业的从业者,最后发现我只是因为炒股对这个行业感兴趣。为了做好投资,大家会想要摄入不同类型的信息,而搜寻信息的能力其实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基础能力。
财新:那么,生物医药行业为你赚到钱了吗?
大卫翁:非常惭愧,生物医药这个领域到现在为止真的还没有赚到什么钱。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目前这个行业的周期是不好的,创新药从2021年到现在处于行业寒冬中,在此过程中是很难在这个领域赚钱。
但正是因为我对这个行业有了这么多了解,我知道生物医药是少数在人类历史上,真的可以穿越周期的领域,我就有了很强的信心,至少目前为止我还是愿意在这方面继续投入。作为“配置学派”,我愿意把我为数不多的个股投资,包括主动权益类基金,配置在医药行业上面。
财新:你会看播客听众的留言吗?你在节目里劝大家对投资、理财不要过于焦虑,有没有听众真的听劝以后就躺平了?
大卫翁:所有的留言评论我都看,然后尽可能都回复。对我来说,播客带来的情绪价值非常重要,商业价值反而不是主要的。在写作微信公众号时代,我写过关于P2P行业的文章,当时P2P还没有完全“爆雷”,大家对它还存在幻想。我其实也是早期的P2P投资者,从P2P刚诞生的时候就关注了,因为它从底层逻辑上说是合理的。但后来P2P在国内发生了异化,变成不可持续的商业逻辑,所以我就写一篇公号文《世上再无P2P》。
这篇文章发出来后,过了一年多,有人在后台给我连续打赏了好几笔200块,跟打赏同时到的是一段非常长的留言。内容是一个读者看了这篇文章后,去劝全家人从P2P抽身出来,因此少损失了很多钱。很多时候,我们了解投资、理财背后的一些基础常识,不是为了赚多少钱,而是避免血本无归。这件事让我意识到,我写的东西是有价值的。
很多时候,投资需要躺平一些的态度,就是要放宽心一些。一方面,可以用更合理的、能让你安睡的比例去配置资产;另一方面,做了一些配置之后,你不要每天都去关心它,对一些日常的波动不要过于敏感。
过去两年,我一直在传播这些理念,也收到了一些正向反馈。很多朋友和听友会说,好像没之前那么焦虑了,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感兴趣的事情上。
财新:成为自媒体人后,势必会面对一些负面的声音,尤其是在瞬息万变的投资领域,过去的经验很有可能在今天被打脸,你如何面对质疑?
大卫翁:我的播客内容,会更多展示我的逻辑和思考过程,把很少的时间放在结论上面。这跟我选择播客这个媒介形式也有关。因为播客允许用比较长的时间讲整个思考的过程;不像短视频,必须一上来就把结论抛出来。短视频有一个指标是“7秒跳出率”,而播客是看“完播率”。完播率是指整集节目有多少人听完了,我的节目基本上可以达到60%以上“完播率”。也就是说,有60%以上的听众点进来后,会把一两个小时的节目全部听完。
这可能跟我理工科背景有关,我在讲一些概念时,会通过结构化来表达。如果我展现了更多完整的思考过程给听友,长远来看,听友对最后的结论是对是错,就没有那么挑剔了。
越是在身心繁忙时,越要把闲暇时间投入到非常具体的知识中
财新:生活在一个不确定性越来越强的时代,你鼓励年轻人多尝试副业吗?你是否在用播客这个副业去对抗生活中的不确定性?
大卫翁:我觉得对抗不确定性最好的方式,不是去搞很多副业,或者做很多所谓的“斜杠”,而是活在当下,活在具体的生活里。做宏观研究,每天看很多国际上的风云变幻,很容易产生特别多的不确定性和焦虑情绪,这个时候,我做的是——活得非常具体。随之而来的,我想研究的事情也变得更加具体。
越是在身心繁忙时,越要把闲暇时间投入到一件非常具体的知识中,这些知识的细节能产生很多安心的感觉。所以,我现在做的事,包括现在输出的内容,也越来越往这方面靠拢,讲具体的事,不再讲宏大叙事。
比如我在日本租了一套房,我就想研究一下日本的租房体系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要给我这么多说明书?为什么这么不愿意租给外国人?他的团地体系怎么跟我们以前小时候住的筒子楼、单元楼这么像?
财新:你的粉丝这么多,一方面是因为内容好,一方面也是某种契机下的一种幸运。现在你的学习、生活感悟发出来会被几万人看到,就会形成一种正向反馈。但很多新播客可能做出来也没什么人看,就难以形成长期投入。你当初的公众号和播客,肯定也有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当时是怎么走过这个过程的?
大卫翁:先“凡尔赛(炫耀)”一下,我的公众号第一篇就是“10万+”,点击量很高。当时是特朗普第一任期刚上任、开始跟中国要打贸易战的时候,他在国会的一个演讲。当时中文世界还没有多少相关信息,我对他的英文演讲进行逐字分析,并在中间加了一些个人评论,发在公众号就火了。
但现在回想为什么能够有这样的一个开局?还是跟积累有关。那时候我在金融行业工作近十年,会关注此类时事。我之前一直在做海外投资、投研方面的内容。此外,这种公号文写作的手法和敏感度,来源于那时候我在工作的机构负责过一年多的公众号运营。
我一直觉得,很多事情,是过去所有生活的全部加起来给你的一个机会,看起来好像是偶然,但背后有必然性存在。如果没有这些积累和经历的话,可能也很难在一开始就产生爆款文。
所以,现在很多年轻听友问我应该做什么,我都会建议他去尝试做不同的事。这些事未必一定要发展成副业,可以是一个纯粹的兴趣爱好,单纯体验一下不同的生活。我觉得现在的年轻人是有基础和能力,去体验不同的生活的,如旅居、gap year,去体验不同的文化。
财新:除了目前运营的播客节目《起朱楼宴宾客》,你现在还有另一档文化漫谈类播客节目《犬生活》,加上时不时地“串台”到其他节目,可以说节目量很高产。你如何保持这么高能量的状态?
大卫翁:我确实算是比较高能量的人,背后的原因是我还算比较自律,或者说我能从自律里面得到快感。
有的人是从自律的结果,比如每天去健身最后减肥成功得到快感,但自律本身对他来说是一件苦事。对我来说,把每天的时间规定得井井有条,规划每周播客的内容、每年要做的系列,对我来说就是一个多巴胺的分泌过程,是一个我很开心的事,最后输出这么多的内容只是一个水到渠成的结果。
有很多朋友问我怎么规划时间,怎么高效利用时间。我一般给出的结论就跟资产配置一样,它跟一个人的性格、目前的生活状态有很大关系,很难给出能适用于每个人的建议。
财新:你有没有关注到最近小红书上很火的TikTok refugees现象?对此有什么感受吗?
大卫翁:我看到很多评论说,感觉像回到了2000年左右的地球村。我觉得这件事情体现出来的,或者说我更愿意把它解读为,让我们知道了这个世界的复杂性。
可能很多“00后”网友原来对海外的认知是标签化的,这个时代大家都习惯于贴标签,因为符合人性。贴了标签后,这个事对你的大脑的负担就变小了,你只要了解它的一面就行了。但我一直信奉的是,你只有了解到一个事情的很多面,才可能做好投资、真正认识这个世界,然后才能对抗算法世界构建的越来越标签化的信息茧房。
我看到很多让我比较感动的留言,是说他们体会到,原来这个世界上的每个人的生活,都如此具体,都是一个个普普通通的人。对很多涌进小红书的外国人,他们看到的中国人也是一样的。他们会意识到,中国人不是他们媒体上宣传的某种刻板印象。小红书事件其实是一个让大家能够看到这个世界的多样性、打破一些标签的很好的机会,在逆全球化的当下,某种程度上让大家体验到一种地球村的“回甘”。
https://mp.weixin.qq.com/s/5z0b52ZQaIoPM9Qb-0ZFoA
推荐大卫翁的播客《起朱楼宴宾客》,值得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