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产品沉思录SP.02 逃离最小阻力之路

乐文 lewuxian 46浏览 0评论

任何系统,只要我们参与其中,就注定会踏上一条最小阻力之路,而不管我们是什么样的人。

比如在吃鸡游戏中,我们自然会选择消灭所有对手,而不是在里面看风景;比如在功绩社会中,我们自然会滑向不断内卷,而很难做到独善其身。

因为系统不在乎我们是谁,它兀自存在着;而许多问题,并不是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就来解决的,因为不改变或逃离系统,最终都会被规训成一个样子。

毕竟对于鱼来说,最难觉察的就是水的存在;而不知道水的存在,何来自由?

 Thought

见树又见林

A point of view worth more than 80 IQ points[3]

一直对 Alan Kay 这句话印象深刻,最近看《见树又见林》,就为用户调研提供了有价值的新视角。

在日常的用户调研中,我们用符号来概括用户特征,比如白领、学生、工人、中介等,或是 18 岁,在上海,爱看电影。表面上看似了解了用户,但深入挖掘就会发现,这样的结论除了统计学意义,对产品设计并无实质帮助。就像平时对拼多多不屑的人,购买苹果全家桶也会看看百亿补贴。

但以往调研只关注个体的贪嗔痴,总是从个人心理和行为出发,模糊觉得有更大的影响因素,比如社会环境、经济制度等,但在具象和宏观间,总找不到攀登的阶梯。

所以这本书就是将微观和宏观联系在一起的阶梯:要理解社会活动,关键在于理解树(个体)和林(社会)之间关系的后果。

如何成为树

我们在成为社会的原子之前,首先需要掌握的是「符号」,简单来说,就是语言。

我们能理解这篇文字,是因为理解了中文符号的意思。比如我们没有见过「原子」,却并不否认它的存在,还会对卡尔 · 萨根所说的「我们都是星星的孩子」产生浪漫的共鸣。

当我们接受一个符号时,就能在世界中看到它,继而利用它达成目的。比如大家都知道「上火」不好,所以喝王老吉来降火。

符号并不总是代表客观事物,它也承载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是一种简单的信念。

比如,许多书籍喜欢附上思维导图,目录已经概括了内容,为何还要导图?因为「思维导图」在当前文化之下,不仅代表图形,更隐含了思考和提炼的精华。对读者而言,导图是一种提炼后的精华,使书籍显得「有价值」,即便内容上并未比目录多多少。

这些信念随着人们使用符号的增多,逐渐构成文化,进而塑造我们的价值观,影响选择。

这也解释了「因为相信,就能看见」背后的道理 —— 只有理解了符号,才能真正看到;看到之后,就会基于价值观去排序,继而引发不同的行动。

类似的符号还有 GTD、OKR、HRV 等。理解哪些符号是潜在的流行,哪些已经深入人心,这些符号是如何被建立和传播的,对调研时理解需求,有极大的帮助。

但产品的力量不仅在文化,更在规范。规范是基于文化表现出来的价值加上奖惩规则。

PDF 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调研幕布的用户需求时,许多学生希望获得 PDF 格式,至于 PDF 是文本还是 JPG 并不重要。这让人费解:一个图片压缩包和一份 PDF 本质区别不大。但换个角度就理解了:导师并不在意技术上的差异,而是为保证统一、不易篡改。如果不按照导师的要求提供,这门课的分数恐怕岌岌可危。

书中这么写到:通过奖惩,规范帮我们划定了社会系统的边界,哪些行为是合理的,可预期的;哪些是不合理的,应该被排斥的。

所以调研时,不能仅仅只看结果,也要去了解用户行为背后有什么规范在约束。这样对其需求的持续性,就变得更加可预测。

符号和信念塑造了用户需求,对调研而言,理解这些符号背后的价值,才是需求分析的关键。

如何成为林

我们并不是以「人」来参与社会的,而是以众多「身份」来参与。

比如看望父母,是以「孩子」的身份参与;而带着孩子去打疫苗,则是以「父亲」的身份参与;开发 flomo 等产品,是以「创业者」参与。

身份意味着,不管个性如何,一旦进入身份,就进入角色,获得一定的授权,也受角色价值观的约束。比如作为「父亲」,带孩子在外时,孩子哭闹,我有照顾的责任,如何处理则是份内之事,可自由选择。

这意味着,与其关注人们的性格,不如关注他们的身份,更能理解其意图和行为。

比如成为父亲后,虽然自己的性格没有变化,但是买车的决策从个人用车变成了家庭用车,差异巨大。因为考虑的不再是外观、驾驶感、加速度,而是家人是否坐得下、舒适,后备箱是否能放婴儿推车。对个人来说可有可无的车载冰箱,对带婴儿出行的家庭却非常重要。

在调研时,理解对象是基于什么样的身份在使用产品,比了解其个性,更能找到需求的最大公约数。

除了了解身份,还应关注身份背后参与的更大系统,即社会系统。因为系统总会让参与其中的身份,滑向最小阻力之路。

比如当今的高考系统,需要的不是创造力,而是应试能力。只要参与该系统,无论什么样的孩子和家长,都会滑向死记硬背,拼命「鸡娃」的最小阻力之路。所以许多相关问题,并非是学生不够坚强,家长不够负责,而是系统本身所导致的。

所以调研时,理解对方在参与什么样的系统,继而理解这个系统中最小阻力之路是什么,更能理解产生需求的原因。

关注身份,有助于识别个体在不同系统内的需求变化;把握系统中的最小阻力之路,可以帮助我们预见用户在特定情境中的决策倾向。

见树又见林

书中有一个章节,叫做跳出盒子。

我们就像鱼难以觉察水的存在,很难觉察个体如何被塑造,以及如何与社会系统互动。这本书带来的视角,能让我们对熟悉的事物产生陌生感,进而看到盒子本身,让我们跳出盒子,看看盒子外还有什么。

这些不仅仅是对做用户调研有用,对于我们明白自己从何而来,价值观被什么塑造,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以及未来要去往何方,都有很大的帮助。

毕竟,当我们看到鱼翔浅底时,很少会意识到「鱼不存在」。

参考资料:

☕️ Reading

  • The 3 AI Use Cases, Gods, Interns, and Cogs[7]:一个很有启发的 AI 分类方式,能让许多被媒体封神的产品祛魅,也能让自己观察 AI 产品需求的方向更清晰:
    • 神:超智能人工实体,自主执行任务;主要是以炒作和焦虑的方式影响我们;
    • 实习生:受到监督的副驾驶,与专家合作,对错误容忍度高,专注于定义明确的基础工作(如整理文档、填充细节、提供参考等)。是目前交付最多价值的人工智能类型,能让小团队交付远超以往。
    • 齿轮:极好地执行单一任务,通常作为管道和接口的一部分。对错误容忍度低,所以多半是微调或者小模型,所以成本低。比如云平台、审核平台等;
    • 比分类更重要的是这句话:分类的目的是能帮助我们在噪音中导航,问出合适的问题,并识别出阻碍每一类发展的瓶颈。
  • Learning to learn[8]:当开始学习新东西时,最重要的知道要学习什么
    • 迅速识别所学习领域的基础知识是什么;
    • 循序渐进深入成为专家,不要成为专家初学者;
    • 在最初的 15-20 小时内全力以赴,留下深刻印象,然后回到常规节奏;
  • 稀缺循环:[9]丰饶时代造成我们注意力短缺的原因:
    • 机会:即可能性,确保自己不错过「有价值的东西」,但在丰饶时代会导致过度囤积;
    • 不可预测奖励:为了无法预测的奖励不断重复,如刷视频,得到点赞等;
    • 快速重复:容易做到的行为,带来即时满足,而导致忽略长期有价值的活动;
  • Proxy for truth[10]:一种接近真实世界的代理指标,让许多不模糊感受变得可衡量。
    • 比如单纯说用户体验好坏很难评,但亚马逊用退货率作为代理,不断优化这个指标提高满意度。
    • 但代理问题是,可能与实际目的脱节,忘记代理设置的目的,变得为了数字优化而优化,缺乏真实度。
    • 倾听真实的用户声音,也是有效避免过度依赖代理的有效手段。
  • 禅与极简生活艺术[11]
    • 简朴的生活,是去除多余的东西,弄清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俭朴的生活,是指使用便宜的东西,而不去问自己真正在意的是什么东西。
    • 减法的生活,如为了消除体味,多洗澡;加法则是用香水盖。
    • 所有事都亲力亲为,结果就是自己累死。懂得放手,各司其职,也是一种「极简」。
    • 一事不毕,一念不起。无论多少事,都要一件一件做,否则无法专心。
    • 偷懒并不是不对,前提是明确什么事情能偷懒,什么不能。
    • 放空的时间,主要问三个问题:「你做了什么」「如何与自己面对面」「你学到了什么,感受了什么」
    • 顺从自己意愿的生活,不是任性地生活,而是边如实面对自己内心,边生活。
    • 珍惜物品,意味着从无用中找到作用,这样生活会变简单且丰富,内心也会有智慧。
    • 我没必要因为害怕失去什么而急躁不安。
    • 掩饰自己的真正想法,为配合对方的价值观而强迫自己做一些事,是一种贬低自己的行为。

💎 Quote

  • 没有磨难得到的能力,最终会在使用的时候没有节制而被吞噬。via 《一人之下》
 

 

https://mp.weixin.qq.com/s/fXULmAvOtVZKKnwtxn5B1w

转载请注明:乐无限,互联网有趣资源聚合地 » 产品沉思录SP.02 逃离最小阻力之路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