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nay Hiremath 的这篇《I am rich and have no idea what to do with my life》 很有意思。
Vinay Hiremath 是谁呢?他是Loom 的联合创始人兼 CTO,自从去年(2023年10月)Loom 卖给 Atlassian 以后,就财富自由了。而且当时自己还拿着每年 6000 万美金的年薪。
> 2017 年 Atlassian 对 Trello 的收购价格为 4.25 亿美金;2018 年对 Opsgenie 的收购价格为 2.95 亿美金;而 2019 年对 AgileCraft 的收购价格为 1.66 亿美金;Loom则是差不多 10 亿美金(9.75 亿美金)的价格正式收购,其中包括了 8.8 亿美金的现金,剩余部分为股票。
其实这篇文章的内容很简单,突然一下子有钱了,拥有了一辈子也用不完的财富,但自己却处于一个完全无法与他人共鸣的状态,没有了人生目标,做什么都不对劲,和女朋友也分手了,完全迷失了自己的方向。
虽然还是有点舍不得 6000 万美金的年薪,但是最终他还是决定辞职,尝试去做一些事情,只为再次感受活着的感觉。
说白了,这些都是典型的“认知偏差”及过度的“形而上”。本质是脱离了应有的生活(或许出于被动接受的原因),以为拥有绝对的财富后就“自由”了。
甚至把这种“自由”建立在完全“正确”的道路上,亦如今日我发的三篇内容,所谓“财富”仅是开始的路,我们还会一直在路上,所谓的神山圣湖并不是我们的终点,也不是心灵上最终的寄托。而是 —— 真正的开始。
我曾变着法儿的解释:“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 这三种境界,再拥有了绝对财富后“看山还是山”的心态非常重要。
这种状态亦犹如:“开悟之前,砍柴,挑水;开悟之后,砍柴,挑水。” 是一样的。
人生从来没有什么既定的航向,所谓“自由”也不是你想要游泳的海洋。它是一条你想要跨越的河流,这样你就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对岸。
或许会有人说了,都财富自由了,还矫情个什么劲儿呢?
换言之,我们每一个经历的阶段,都是困局。“我们”犹如困兽一般,你“无法”退出,你被困住了,而我们喜欢这一点。这也是为什么人类喜欢结构化的教育计划、体育比赛训练、危险的登山、毒瘾循环、BDSM、维持虐待关系:这些都是屈服于强制结构的方式。要感受自己的表现,你需要将自己置于无法退出的困境中。
这有涉及到,所谓“有钱人”为什么会有信仰,且不论东方西方的神话或教义,或是哲学、冥想、宗教等来治愈自己。本质是 —— 对形而上唯心主义的日益增长的信仰(现实是建立在头脑中的,而不是物质的)。
在这个阶段内,这是必然要去做的事情,我也如此。亦如2024年末借着《剑来》讲“道理”也是如此:知序、随性、君子坦荡荡,敬自己、敬平凡、敬放下、敬坚持、敬付出。
山看到了,也登顶了,高山之巅才见到另外一翻景色。这时才方法,这又是一个“开始”。
“答案”?呵呵,每一个阶段我都得到了“答案”,更不知道“答案”。但我知道,会找到它们,不论是开始或是结束。
看书?阅读?只是给了我们一个“坐标”,它们并不是解决方案。包括很多同志也曾问过我:“为什么会知道这么多,玩过这么多?”
本质其实还是在爬山、登顶、再爬、再登,每一次都是新的开始,每一次都是全新的开始,不停的去攀登,等着“我们”的永远是“开始”。
每一次都是《The Second Mountain》,不仅关乎于个人主义,更应该在意的是我们的“价值”,以及内心和灵魂的渴望带来意义和目的。
每一座都是“山”,或者有些人根本见不到“山”,许多生活在生存边缘的人更没有“第二座山”的选择。
所以,“我们”需要先登顶一座山再说,其他的不要想、不要念,就去做。
在精神层面,人类一直都存在着各种问题,特别是随着社会焦虑的加剧,引发 AI 与宗教结合的产品再次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欢迎的一个主要原因。
但是再受到“欢迎”也没意义,因为那些是第二座山,而“你”还没有跨越第一座山呢。
今日三篇,从“年少不知相思苦,中年方知王八补。” 到“怨人者途远,责己者行半,无戾者已至,此之谓也。” 也是为了推出此篇,希望大家都能明白其本质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