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人生旅途中的三个关键里程碑

乐文 lewuxian 300浏览 0评论

几天前,我回顾了自己过去50年的经历,思索我的心灵之旅是否有标志性的阶段,这些可能对其他人也有帮助。我的反思让我发现,我的道路有三个明显的里程碑。这些里程碑各自关注的重点似乎勾勒出了我精神成长的轨迹。

第一阶段:提升自己

个性(personality)简单来说就是“我”的感觉。我们大多数人对自己的“我”有非常清晰的认识:那个正在读这些文字的我,喝这杯咖啡的我,和孩子们玩耍的我,编程的我,吃饭的我,还有表达爱意的我。那个在特定日期、特定地点出生,有着自己父母的人。那个高个子的我,矮个子的我,男性的我,女性的我,或者非二元性别的我。你知道的,那个你所了解的自己。

对我来说,旅程的第一步是提升自我;让自己变得更优秀、更快乐、更智慧、更有才华、更理性。这涉及到成为一个更出色的篮球选手、音乐家、基督徒、丈夫、父母、教师。

提升往往意味着更深入地认识自我;我是怎样的人,我来自何方,我追求的是什么。接下来是一段漫长的探究原因的旅程,我试图理解自己行为的动机,也试图理解他人行为背后的逻辑。

这个过程既包括个人疗愈,也包括集体辅导。我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参加了各种课程,聆听了哲学、心理学和灵性的讲座,还翻阅了众多自我提升的书籍。

自我提升这个概念,实际上正是这个阶段的核心——我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拥有自我,这个自我不仅可以,而且需要被提升,以便变得更快乐、更宁静、更有目标、更擅长处理人际关系……最终成为更优秀的自己。

在这个阶段,人们往往会选择一个地方去学习,或者找一个导师来指导自己;可能是大学、研究生院、某个职业,或者是一个导师、一个精神领袖。

在这个阶段,他们可能会,也很可能改变这些选择中的一些或者全部,目的都是为了自我提升。这个我们正在努力改进的我需要寻找方向、导师和指引,寻找那些已经找到答案、走在我前面的那些人。

这个提升阶段通常需要依赖系统,甚至是遵循一些正统的方法,比如医疗体系、法律体系、表演体系、创业或投资体系。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也意味着要找到一个社群,找到那些走在相似道路上、看待世界的方式相似、能够支持我们自我提升计划的人。

这一切都建立在一个信念之上,一个感觉上像是现实的信念:自我是可以成长、改进、变得更好,甚至有一天能够达到某个境界。

回首往昔,我满怀深情地怀念那段时光。那时,我满怀希望,相信自己能够成长、能够进步,能够理解自己行为背后的动机。弄清楚“为什么”给了我希望和控制感。

比如说,我意识到我有依恋问题,我在有成瘾问题的家庭中长大,我试图弥补与上帝的隔阂,我是INFJ类型,是九型人格中的第二型,一个后现代的、享有白人特权的美国顺性别男性。关于为什么我是现在的我,以及我需要做些什么来成为更好的我,这个清单可以一直列下去。

【译注:“顺性别”(Cisgender)是一个性别身份的术语,用来描述一个人的性别认同与他们出生时被指定的生物性别相一致的人。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的生理性别是男性,同时他的心理性别认同也是男性,那么他就是一个顺性别男性。】

这个塑造个性的阶段,几乎贯穿了我四十岁之前的人生。在与人合作的过程中,我注意到,很多人和我一样,是自我提升的动力,推动着我们步入并度过中年。

第二阶段:拷问心灵;蜕变为质疑者

对我来说,第二阶段是学会放下对大脑产生的故事的信仰,换句话说,就是不再盲目相信大脑对现实的解读。

这个阶段,从某些角度看,似乎是自我或个性提升的下一步,是待完成的下一个任务。但以我的经验来看,它有着本质的不同。我之所以进入这个阶段,是因为我开始意识到,我和现实之间总是隔着一层滤镜。

我是通过心智的视角,尤其是我的思维,来观察和感知现实的。实际上,我开始相信,**我们大多数人从未直接体验过现实,而是一直在体验我们的思维以及它对现实的解读。**我们被困在了自己的思维里,而且这种状态是无意识的;我们并不知道自己已经被囚禁。

第二阶段的变化开始于我们的心智和思维过程变成了被观察、被审视和被质疑的对象。在进入第二阶段之前,我们很少去质疑自己的心智。

对我而言,第二阶段的核心是践行 Byron Katie 的教导。**这始于将我的念头视为念头本身,而非不证自明的真理,使之成为可以质疑的对象。**这还包括意识到我的思维多么依赖于对这些念头的信仰。我意识到,我曾自信地认为自己看清了现实,并且我的解读是真实无误的。

我开始质疑我所有的应该和不应该。我发现自己脑海中有一份长长的我应该、他应该、她应该、它应该的清单,同样还有一份不应该的清单。归根结底,我认识到自己的思维对于世界应该如何存在有着根深蒂固的看法,而且我的思维总是在努力让现实符合它应该的样子。

第二阶段跟第一阶段大不一样。这一阶段,我不再试图去改变任何事或任何人。我的目标变成了观察、直面并揭露自己的思维和信仰。第二阶段的开始,更像是对信仰结构的解构,而不是自我构建。

我花了很多时间挖掘并质疑自己的信仰。我先从那些让我痛苦或不安的信仰入手,然后逐渐转向那些关于自我和现实本质的信仰。这个过程常常让人感到害怕。当我不再依赖思维时,我不知道应该抓住什么,或者如何找到自己的立足点。我常常感到无依无靠,确定性被不确定性取代。

不过,起初是慢慢地,后来速度越来越快,我开始体验到有一种东西比我的信念和我对现实的解读要坚实、稳定和可靠得多,那就是现实本身。

我开始体会到,事物的本来面目就是可以接受的。

当我开始反思和转变自己的信仰时,我意识到留下的不是迷茫,而是基于经验的确信——这个时刻真的很好。实际上,不仅仅是好,而是非常棒。

这并不是说生活中没有痛苦、失落或恐惧、愤怒或悲伤。这些情绪都存在——而且更加鲜明和立体——但这并无大碍。我开始感受到一种持久的平静,这是我一生所追求的。随之而来的还有自由感,不是摆脱什么的自由,而是去拥抱生活本来面貌的自由。

第一阶段,我们关注的是自我提升;第二阶段,则是摆脱那些固守的信念和编织的故事。这两个阶段都需要我们投入真诚、自律和专注。

但以我的经验来看,第一阶段往往名不副实,而第二阶段却能兑现承诺。自我提升给人以希望,仿佛终有一天我们能实现心中最渴望的——一个完美的自我,但这不过是个虚幻的承诺。在第一阶段,我们得到的只是更多提升自我的机会。

而第二阶段,当你开始质疑那些心智中的故事时,你会发现,它真正能带给你的是平和、自由、爱以及深刻的安全感。

第三阶段:领悟“无我”

尽管我写下了“我不存在”这样的字句,但那个有思想和信仰的“我”却会说这样的话:

  • 别说这个
  • 人们听不懂的
  • 他们会觉得你疯了
  • 你也不知道这是不是真的

但是,那个我是谁?这是谁的思维?这是谁的思考?对于我和其他在第三阶段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问题。

我过去写过关于探究自我的价值,比如静坐思考“我是谁?”“我是什么?”“如果我不是那个,我又是什么?”这样的问题。

Loch Kelly 把这种自我意识叫做“迷你我”,“一个小小的自我”。当人们被要求寻找这个自我时,他们通常会先想到它可能藏在大脑的某个角落。但通过直接的审视,许多人会发现这个自我意识其实是找不到的。

对我而言,这并不是说不存在一个叫 Jim Dethmer(译注:作者本人) 的人,他住在芝加哥,娶了 Debbie,正在敲这些字,有个性、有身体、有人生故事。而是说这种实实在在的自我感觉是找不到的。它实际上只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记忆中。

再次强调,我向你们中的许多人推荐过 Sam Harris 的“觉醒”(Waking Up)应用Loch Kelly 的网站。我认为这两个资源都特别棒,它们能帮助人们发现关于自己是谁、是什么的真相。他们和其他一些人把那些古老且不易接触的教义和实践,变成了一个你可以每天花 10 分钟使用的应用程序,从而可靠地发现你是谁的最深层真相。

现在,我要说的是,这里就有一个我提出的建议中的矛盾之处……

我越是不把自己看作一个需要不断提升的个体,或者觉得需要捍卫自己的信念和故事,或者把自己想象成藏在眼睛后面、脖子上方、大脑中央的一个小小的“我”——“我”的存在就越少——生活中可以体验到的混乱、美丽和丰富就越多。

这就是我对自身旅程的感受。我在这里分享,因为我看到很多人也在走类似的路。对某些人来说,自我提升是一生的事业。其他人则想要超越,通过检视自己的信念来质疑自己的思维。后者人数不多,但似乎在增加。还有一个更小的群体在追寻那个根本的问题:“我是谁?”

那么,当你回望自己的生活时,你是在提升自己、质疑自己,还是探索自己上花费了更多时间?

https://conscious.is/blogs/three-waypoints-on-the-journey

转载请注明:乐无限,互联网有趣资源聚合地 » 人生旅途中的三个关键里程碑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