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你极度热爱的领域,做一个非标品。
有个会员,他们是做旅行的,在细分品类里是头部,近几年有10倍增长。
核心就是创始团队特别喜欢玩,也特别有能量,极具感染力。
自己去开发线路,招募和维护旅行爱好者成为领队,让他们带团交付。
像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特点就是:
创始人极度热爱某个领域,自己就是狂热用户,懂用户需求和感受。
不需要任何调研,根据自己的认知和理解,做出一个非标品,先让身边的朋友用起来,再不断迭代。
这个可能是,目前最好的创业方向。
1)创始人懂用户。我们观察到的增长机会,有两个字:细和新。
细,是细分人群。趋势是人们的需求和喜好更分散,比如喜欢的明星、品牌、内容等,都去中心化了,机会就藏在细分领域里。
新,是代际差异。95后和00后是未来消费主力,在他们生活的年代,物质和精神层面都有很大变化,不代入就很难理解。
符合又细又新的人,最理想的就是用户本身,当然要是狂热用户。
2)非标品有相对竞争力。直白的说,前期更不容易被干死。
非标品本身就是差异化,就有定价权,有自己很明确的目标受众,只不过规模很小,而且转化起来不容易。
但在当下这个环境下,总比做饮料咖啡这种标品,更容易存活下来。
上面提到的做旅行这家公司,产品就是非标品。
景点都是现有的,只不过有些比较小众,也有一些他们转化了玩法。比如一条徒步的线,他们把特色变成看星空,配合领队组织的活动,就变成差异化的产品。
把热爱做成非标品,这个逻辑的成立,需要跨越很多障碍,比如:
1)商业价值。很多你热爱的事并没有商业价值,盲目投入耕耘是无解的。
2)规模预期。重度依赖人,甚至依赖创始人本人的模式,无法复制,很难规模化,所以要看你预期想做多大。
3)团队建设。早期员工都是重度热爱者,但在公司业务上不够专业,比如运营、财务、人事等。怎么做好更替,保证团队向上走不散架是个考验。
这种模式也有做大的,比如Lululemon。
Chip Wilson在98年创建的这个品牌,初心就是为了解决女性练瑜伽时的痛点,做了材料和设计的创新,并且依靠同样热爱瑜伽的人做传播,把品牌做起来的,这个故事到处能看到就不赘述。
创始人自己练瑜伽,甚至就是很专业的运动员,所以才看到这个痛点,并且想解决这个问题。
这个和我们的模式完全契合,虽然Lululemon不算严格意义的非标品,但在当时属于细分品类的创新,并没有选择杀入Nike垄断的市场,才找到的生存空间。
https://m.okjike.com/originalPosts/67235cde3f412fbcd873faf2
转载请注明:乐无限,互联网有趣资源聚合地 » 选择你极度热爱的领域,做一个非标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