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80 小时的神话: 到底应不应该努力工作?|纳瓦尔

佳文 lewuxian 73浏览 0评论

时间乃人为构建  冲破循环之缚  寻得自身节奏  质量优于数量  反思生产力观念  挑战既有常规

咱们严肃点说。没人能每周实打实工作 80 小时,产生 80 个小时的实际成效。仔细瞧瞧那些工作狂(我曾经就是,也跟他们共事过),他们很多时间都花在了闲逛、休整、循环往复、切换状态等等上面。过去这叫在饮水机旁闲聊。

在硅谷,就是玩游戏、发邮件、即时通讯、吃午饭和开些没意义的会。咱们别再自欺欺人了,行不?就算你觉得得工作 80 小时,实际上也没做到。从经济学角度看,超过某个点后,边际生产率就会显著降低。这个点因不同问题而异(比如软件工程,需要大量启动时间把复杂问题加载进工作记忆)。

实际上,你最出色的工作成果很可能是在高度专注的爆发状态下完成的,周围则是长时间的平淡和无所作为。所以,咱们得想想怎么让这种爆发的可能性和成效最大化,而不是硬要让它变得可预测和持久。

首先,衡量你自己和所在组织的产出,而非投入。不然,你会被现代知识工作者给骗了,他们特擅长在办公室消磨时间,还善于向上管理。

其次,从更长的时间尺度来衡量工作效率,比如几周、几个月,而非仅仅几天。我认识的一些最有创造力和最高产的人,会集中几周爆发式工作,然后又有几周几乎啥也不干。这就是人的天性。

第三,引入同侪压力。在软件领域通常通过“极限编程”来实现,在商业中则靠“团队合作”。管它呢。让两个高效的人在同一房间处理同一个问题,一旦其中一个进入积极的工作状态准备大干一场,很可能会激励另一个人,带动对方一起行动。

第四,营造有利于波动式工作效率的物理环境——摆脱传统办公室,给人们空间,让他们自主安排时间。

最后,从长期来看,在责任和产出方面要毫不手软。没有什么比一个平庸但还算靠谱的员工更能损害一家创业公司了。

现在,更努力地干活吧……

努力工作

纳瓦尔:咱们来谈谈努力工作。在推特上,常常会有这样一场争论。到底应不应该努力工作?

大卫·海涅迈尔·汉森表示:“这就如同你在逼迫人们当苦力。”

基思·拉博伊斯则称:“不对,所有杰出的创业者都全力以赴地工作。”

他们其实是各说各话。

首先,他们所谈论的是两个不同的方面。大卫所指的是员工和一种生活方式型的业务。倘若你从事这类工作,你的首要任务并非致富。你有工作,有家庭,还有个人生活。

基思所说的是创业的奥林匹克竞赛。他说的是那些朝着金牌努力,试图创建价值数十亿美元的上市公司的人。

这类人必须把所有事情都处理妥当。

他们必须具备卓越的判断力。

他们必须挑选正确的事情去做。

他们必须招募合适的团队。

他们必须拼命地努力工作。

他们参与的是一场激烈的冲刺竞争。

要是致富是你的目标,那你就必须竭尽全力地工作。但努力工作并不能取代你所从事的工作内容以及与你共事的人。那些才是最为关键的因素。

你所从事的工作以及与你共事的人更为重要

马克·安德森提出了“产品与市场匹配”的概念。我会将其拓展为“产品 – 市场 – 创始人匹配”,把创始人个人与业务的适配程度也考虑在内。这三者的融合应当成为你的首要追求。

通过选准工作领域,你能够节省大量的时间。挑选合适的共事伙伴是其次重要的环节。第三重要的才是你的努力程度。它们就如同凳子的三条腿。要是你在其中任何一条上打折扣,整个凳子都会倾倒。你不能轻易地侧重某一条。

当你在创业或者规划职业生涯时,首先要弄明白:“我应当从事什么?哪里有新兴的市场?我能够打造出什么样令我充满激情、并且我具备特定知识的产品?”

无论你的标准有多高,

都要进一步提升。

其次,让自己周围都是尽可能出色的人。要是有更厉害的人能够一起合作,那就去与之共事。当有人向我询问关于如何选择要加入的创业公司的建议时,我会说:“选择那个未来能为你提供最优质校友网络的公司。”看看贝宝黑手党——他们与一群天才合作,所以都变得富有了。挑选你所能找到的最为聪明、最具活力、最正直的人。

而且,无论你的标准有多高,都要继续提高。

最后,一旦你选对了要做的事情和合适的人,那就竭尽全力地工作。

没人真能每周工作 80 小时

这里的说法有些夸张了。那些声称自己每周工作 80 小时,甚至 120 小时的人,往往只是在彰显地位。是在炫耀罢了。没人真的能够每周以高效、清晰的头脑 80 到 120 小时。你的大脑会不堪重负。你也不会产生好的想法。

人们倾向于最有效的工作方式,特别是对于知识工作而言,是在有工作灵感时全力冲刺,然后休息。他们会休息很长一段时间。

这更像是狮子捕猎,而非马拉松选手奔跑。你冲刺,然后休息。你重新评估,然后再次尝试。最终你构建的是由一系列冲刺组成的马拉松。

灵感易逝

灵感是容易消逝的。当你拥有灵感时,应当立即行动。

如果我有写一篇博客文章或者发布一系列推文的灵感,我就应该即刻去做。否则,灵感就无法转化为成果。我也不会再重拾这个灵感。

灵感是美好且强大的。

当你拥有它时,一定要抓住。

对行动缺乏耐心,对结果保持耐心

人们谈论耐心的问题。你何时知道自己对行动要缺乏耐心?何时知道对结果要保持耐心?我在这方面发过一条诙谐的推文:“对行动缺乏耐心,对结果保持耐心。”我认为这是一种不错的生活哲学。

任何你必须去做的事情,去完成它。为何要等待?你不会越来越年轻。

你不想把生命浪费在排队等待上。你不想把它浪费在来回奔波中。你不想把它浪费在与你的使命无关的事情上。

当你处理这些事情时,要尽可能迅速并且全神贯注地将其做好。然后对结果保持耐心,因为你面对的是复杂的系统和众多的人。

市场接纳产品需要漫长的时间。人们相互适应工作也需要时间。在你不断打磨的过程中,出色的产品问世也需要时间。

对行动缺乏耐心,对结果保持耐心。

如果我在自己的某一项业务中发现问题,在解决方案至少开始推进之前我都会寝不安席。

如果我在一家公司的董事会中,我会给 CEO 打电话。

如果我在运营这家公司,我会给我的下属打电话。

如果我负责此事,我会立刻采取行动去解决它。

如果我在问题出现的那一刻不去解决它——或者如果我不朝着解决它的方向行动——我就会心绪不宁。我就无法安枕。我就不会快乐,直至问题得到解决。所以我会尽快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之前我真的会夜不能寐——也许这只是我的个人特点。但在生意场上,这很奏效。

—–

下面有一个行动卡,大家可以来试试看,行动卡计划:

目标:

– 提升工作效率
– 找到并维持个人工作节奏
– 提高产出质量而非数量

步骤:

1. 自我评估:

– 评估当前工作模式,识别低效率时间。
– 记日志一周,记录每日工作内容、时间分配和成果。

2. 设定节奏:

– 确定你的最佳工作时间段(例如,晨间或夜间)。
– 安排工作爆发期(如每周集中工作两天)与休息期。

3. 专注于质量:

– 每日设定一到两个关键任务,确保完成。
– 应用Pomodoro技术(25分钟工作,5分钟休息),增强专注。

4. 环境优化:

– 调整工作环境,减少干扰(如关闭通知)。
– 尝试不同的工作地点(家、咖啡馆、图书馆)。

5. 团队协作:

– 找到或组建一个高效团队,利用同侪压力激发潜能。
– 定期进行团队回顾,评估和调整工作策略。

6. 时间管理:

– 使用时间管理工具,如日历或任务管理应用。
– 实施“80/20法则”,专注于产生80%结果的20%任务。

7. 灵感与行动:

– 记录灵感来源,随时准备在灵感来临时立即行动。
– 每周留出时间反思和规划,确保灵感转化为实际成果。

8. 耐心与迅速行动:

– 对行动迅速,但对结果保持耐心。设定长期目标和短期里程碑。
– 当遇到问题时,立即采取措施解决,而不是拖延。

成功标准:

– 每个月评估产出质量和个人满意度。
– 工作节奏适应个人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 团队或个人项目有显著进展或成果。

执行:

– 每周日晚上规划下一周的行动卡。
– 每天早上回顾当天计划,晚上评估完成情况。

通过这个计划,你可以更好地管理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并在个人和职业生活中取得平衡与成功。

最后再看一些数据

 

在《过劳死|这份工作比命重要?》这本书中,根据日本的国际标准对 Karoshi 产生的工伤是有明确定义的:

针对由心脑疾病,如蛛网膜下腔出血和心力衰竭致死的”过劳死“,一般把“发病前1个月内加班100小时,前2到6个月平均加班80个小时”视为所谓的“过劳死红线”。加班时间超过这条红线而累倒的人,普遍都被认定为工伤。举个例子,如果某人10月1日早上出现脑溢血,那么就要检查此人9月份的加班时间是否超过100个小时。即使9月和8月都只加班80个小时,但要是7月份加班时间达到120个小时的话,3个月平均加班时间即为80个小时,符合工伤认定的标准。工作时间绝对不可以超出“过劳死红线”。

另外,对加班时间上限也做了规定:

2018年夏天,《劳动基准法》进行了修订,法律为加班时间设置了上限。上限参考过劳死红线,规定为“一个月100个小时,2到6个月平均每月80个小时”。即使在繁忙期,公司也不可以让员工以超过这个强度的时长去工作。

如果员工在非工作地点死亡,只要此前 3 个月的加班时间符合上述规定,即认定工伤,在中国 Social Media 上流传的案例大多是发生在职场,如果员工是猝死在家里等地方,公司能够给出象征性的抚恤金就已算人道。

关于每月加班时间的时间范围,作者也给出了 2 个数值,并有有相关依据的

80 小时

之所以把“时间”作为基准线,是基于一个人能够确保的睡眠时长。医学研究证明,如果持续地无法保证每天4到6个小时的睡眠,人体的血压会上升,并对大脑和心脏产生负面影响。假设每天吃饭、通勤、处理私事大约需要5个小时,如需确保6个小时的睡眠时间,那么一天的工作时间就要限制在13个小时以内。若工作期间可以休息1个小时,那么每天最多只能工作12个小时,而每天4个小时的加班会成为转折点。每月工作20天的话,4小时乘以20天就出现了“每月80小时加班”。如果加班时间超过这个数字,过劳死的风险就会增加。

45 小时

如果仔细阅读国家标准,可以看到,在加班时间大于每月45个小时的员工身上,与疾病的相关性就会渐渐高起来。也就是说“80个小时”无疑是一张红牌,但“45个小时”就已经是一张黄牌了。我们应该牢记在心,每天加班多于2个小时就有可能致命。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日本公司就会忠诚地遵守本国法律,绝大多数日证公司一周还是要加班 80 个小时以上。

以下是来自于推上的一些言论

我工作过很多次。我每周工作超过 90 小时。我的回报是什么?我的公司一有机会就把我踢出局。他们用一名薪水只有我一半的员工取代了我的职位,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才办理好他的签证。这是他们的权利,但这是事实。
@diogenesfailed

 

我每周工作 80 多个小时。现在我已年过 40,身体因过度劳累而衰弱。我牺牲了假期、朋友和生活经历,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工作。我的一生都是工作。我一无所有,因为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做其他事情。这是一种悲惨的生活,浪费了我们称之为生命的幸福。我牺牲了生命中最美好的几年,为他人谋利,却只得到微薄的工资。生活不仅仅是成为他人的无意识工人。成为他人巨大拼图中微不足道的一块。
@nate
没错,那意味着每天工作 12 小时,每周工作 7 天,这确实能做到,但为啥要这样呢?这么做你并不会产出更多高质量的成果,而且那个员工会心力交瘁,在 2 到 3 年内就得被替换掉。这纯粹是个愚蠢的想法。当你能把工作时间减半却能达成相同甚至更优质量的工作时。特别是在代码方面,说实话,他们每周工作 80 小时并非一直在进行高质量的连贯工作,他们也许每周在公司待 80 小时,但也就这样罢了。
@cajunMIT
这关乎优先事项的抉择。当我在军队中并且由衷地坚信这项事业时,每周工作 80 多个小时对我来说都不成问题。当我被派遣执行任务时,每周工作甚至超过 98 个小时。但当你意识到自己并非为了这项事业而努力时,那令人心碎的现实便会降临。为他效力吧。
@atorpiaveteran
在我的人生中,我认识几个每周工作 80 小时的人,我可没开玩笑,他们就是这样成为百万富翁的……但他们对自己正在打造的东西满怀热忱。我还认识几个每周玩 80 小时电子游戏的人……真不是说笑……情况不妙。这些都是极端的例子,但确实存在。我觉得这些极端情况只出现在年轻男性身上。
@robertblake

内容:80 小时的神话 作者:纳瓦尔
地址:https://nav.al/the-80-hour-myth

 

https://mp.weixin.qq.com/s/bou2tIx4fv_0sMaXSjeZVQ

 

转载请注明:乐无限 » 80 小时的神话: 到底应不应该努力工作?|纳瓦尔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