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明明很努力,为什么拿不到好结果

佳文 lewuxian 88浏览 0评论

其实,我们现在很多年轻人蛮努力的,努力的刷题,努力的考研,努力的考公,你真不能说他们不努力。

但很有意思,努力的背后逻辑就很感人,努力的去追求上岸,从而实现躺平生活。人家努力的目的是为了躺平。

很遗憾,我直接说一下答案,此路不通。

不过与今天主题无关,以及鉴于敏感原因,这个我不展开了,旧文大概说过,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算了。

那么在职场,在各行各业,努力的人也很多的,你说那些开网约车的努力不努力,你说那些送外卖的努力不努力,各行各业,其实努力的人非常多,但拿到好结果的人,真的不多。

几年前有一篇文章,说过,不要用行为上的努力,掩盖思维上的懒惰。但其实很多人会不服气,我思维上也没懒惰啊,凭啥说我思维懒惰了。

比如有些创业者,说我要每天日更文章,真的天天写,有啥写啥,没事也要憋一些感想出来,你说他们努力不努力,有些直播主,说我必须坚持每天直播,不知道讲啥也要编点东西出来讲,你说他们努力不努力,你说他们是不是一直有思考在里面。当然,有些正面案例,写着写着火了,播着播着爆了,有没有,真的有。但更多的是,写的再多,播的再多,还是一文不名。

有些工程师,每天都在想,怎么完成老板的任务,做好手里的代码,然后天天加班加点,这里打个补丁,那里做点调整,很努力啊,写代码也很费脑啊,怎么就思维懒惰了,然后35+,公司说业务调整,裁掉了,去别的公司面试,说技术栈落伍,思维守旧,拿不到offer,怎么办?

所以我今天不讲是不是思维懒惰,我讲更核心的一个说法,就是在努力的过程中,自我提升的效率。

一种是纯粹的机械式的,重复性的工作,这种是完全没有提升的,比如,高速公路收费员。

一些看上去是有技术含量,有思维要求的,比如程序员,但如果沉浸在熟悉的环境里,熟悉的架构里,其实自我提升的空间是非常窄的,特别是很多大公司,会有很多自己的开发框架,自己的特定基础平台,那么这种程序员,在平台里再努力,其自我价值提升也是很受制约的。

我举个我自己的负面案例来解释,我很喜欢下围棋,我在网上下围棋下了二十多年了,总共下了多少盘了,超过3万盘,下围棋是个有思维要求的活动对吧,当然,这3万多盘棋下出来我肯定是有涨棋的,但实话说,涨棋效率很低,最近可能几千盘棋都没有涨棋了,为什么没有涨棋,下完就完了,输了赢了然后就是下一盘,看上去下棋的时候每盘都思考了,但缺乏的是什么,是深度的复盘。

那么什么时候涨棋呢,前几年我认识不少围棋高手,有些业余高手,也有一些职业棋手,偶尔和他们下棋,或者请他们给我讲讲我输的棋,他们给我复盘的时候,几盘棋下来我水平就能涨一截。为什么,人家指出了棋局中我的一些糟糕的判断,一些习惯性的糟糕定型方式,以及对应的正确棋理,我只要吃透其中几点,棋力就上一截。那么最近几年我只下棋,不复盘,也不摆最新的AI变化图,水平就一直停滞不前。

我们很多人努力而停滞不前,就跟我下棋一样。做了很多事情,做事的时候也有思考,但是做完了不复盘,不反思,没有自我迭代,也就缺乏提升的效率。

要复盘,要迭代,要深度思考,努力才有效率。

很多孩子刷题,很辛苦,天天做题,错题当然也要反思,然后套用一些现成的公式,死记一些解题公式,然后题目稍微变换一点条件,就不会了,又要重新刷,重新死记解题公式,不理解解题思路的底层逻辑,不能举一反三,不能灵活变通,学习就没有效率。

很多地方上的老师水平也不足,他们自己解题能力甚至也很有限,只能拿着标准答案让学生们死记硬背,所以一些县城,三四线城市就会普遍有所谓学习很努力,成绩很一般的情况,努力但没有效率,迭代效率太低,甚至考出一个不错的成绩,但是进入新的更高的学术领域,一下子就现了原形,完全无法理解更深的知识内容,无法面对更复杂的技术问题。

那么刚才提到的,比如做个自媒体,这很常见,天天更新有用么,我不是说没用,但你更新之余要干什么,要复盘,要关注反馈,看看访问数据的构成,思考用户为什么会打开你的文章,为什么会转发你的文章,为什么会把你加为特别关注,多思考,然后不断迭代自己的创作。很多直播主也是不断迭代,不断地引入一些小的技巧增加用户的互动,用户的关注,用户的停留和转发。

其实我们身边有很多类似的案例,同样的人,进入同样的行业,做相似的事情,而且都很辛苦,有的人就进步迅速,几年时间脱胎换骨;有的人就原地踏步,几年之后,两人从差不多的起点,到了天壤之别的行业地位差距,其实很多时候,就是自我迭代的效率差导致的。但太多的人会单纯认为,是自己运气不好,别人走了大运。

做产品也是,同样的,类似的产品,可能市场上有很多家,特别是早期草根站长时期,很多草根站长做的东西都差不多,而且发布的时间点相差也很短,有的就会不断地根据用户反馈调整优化,有的就反应迟钝或者过于追求短期利益,几年之后,也是天壤之别的变化,我身边也看到过很多这样的案例。

迭代效率,是成长最重要的指标,无论是个人成长,还是产品的成长。

谈到迭代,我们能看到SpaceX就很典型,无数次的炸火箭,无数次的”阶段性成功”,直到见证奇迹的诞生,直到他们近乎垄断了国际商业发射市场。其实,从我以往的认知来说,一些轻资产,轻创业的事情,适合快速迭代,小步快跑,以前软件工程就有快速原型法,也是我一直推崇并身体力行的方法。但类似火箭这种重资金投入,高可靠性诉求的,我一直认为是不太适合做快速原型的,但马斯克颠覆了我的认知。那么引申出来就是,如果连航天这样的项目,都可以做快速迭代,都可以用小步快跑的方式来前进,我们日常的项目,我们对自己成长的追求,岂不是更加应该贯彻这个思路。

我看到一个报道,说有人采访马斯克,问他打造一个成功的企业,一个成功的项目,最难的事情是什么,他的回答是,如何打造一个可纠错的有效反馈闭环系统。

这句话,就是高效率迭代的底层逻辑。

结合我之前提到过的,成功人士都是贝叶斯主义者。贝叶斯公式(已广泛用于各种机器学习算法中),甚至可以认为就是上面那段话的数学表达。

所以今年我的知识星球年终福利课,就以这个为主题,如何打造一个可纠错的有效反馈闭环系统,那么这里就分三个部分,第一,如何获取有效反馈;第二,如何建立纠错机制。第三,如何实现快速的迭代闭环。课程将在春节前完成发布上线。

目前课程已经可以报名,报名帖已经放在知识星球里,1月1日起我会把课程链接放在我的知识星球置顶帖。

除了迭代效率很重要,迭代方向很重要,比如说十多年前,有人说我要抓住智能手机的未来,我要好好研究塞班,而另一个人选择了研究安卓,迭代方向不同,那么个人价值的提升也会有天壤之别,但是如果选择正确的方向呢,这就是人生关键决策的话题。

 

https://mp.weixin.qq.com/s/gJtsnKuJ5hm_2gy-j6WuxQ

 

转载请注明:乐无限 » 明明很努力,为什么拿不到好结果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