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搞懂人性,才能做好表达

佳文 lewuxian 79浏览 0评论

 

这是一个“表达越来越重要,但也越来越难”的时代。

决定项目生死的述职报告,关系全年KPI的客户提案,凝聚团队人心的讲话……每一次关键表达的失败,都可能让你几个月的心血,付诸东流。

你总觉得,问题出在“说得还不够好”、“逻辑还不够硬”。

但有没有可能,从一开始,就用错了劲儿?

前段时间,刘润读书会邀请到了一位老朋友,刘哲涛老师。他是商业演讲顾问、经验萃取专家,也是《商业表达力》的作者。

近4个小时的分享,他反复强调了一件事:所有表达的失败,根源都不是“内容”问题,而是“人性”问题。

表达高手之所以是高手,不是因为更会说话,而是因为更懂人性。

什么意思?咱们先从一个常见的场景,开始说起。


不证明,只引领

工作汇报、年终总结、公司介绍……当你要表达时,会怎么做?我猜,大概是:

“我做得多么多么好,第一……第二……第三……”

“你应该怎样怎样,我告诉你为什么:第一……第二……第三……”

你觉得,只要自己逻辑严密、证据确凿,就能证明自己的“正确”。

可一旦你想证明什么,出手便落了下乘。听众会不自觉地在心中抬起头,上下打量你,审视你。

“做得好的多了去了,你显摆什么?”“算你厉害,关我什么事?”“然后呢?”

不信。无关。无趣。所有努力换来三盆冷水。

那怎么办?哲涛老师举了个例子。

想象有这么一位校长,正在卖力宣传自家学校的素质教育:

第一,我们方法科学。不仅考核学生,还考核老师。

第二,我们因材施教,可以选择不同的兴趣课程。

第三,我们国际化视野,和不少国际学校都建立了联系。

话都对,但味同嚼蜡。可是,如果他这样说呢?

开场,抛出一个现象:

一切都在飞速变化的今天,唯独教育,依然沿用200年前,工业革命时代的体系和模式。

什么感觉?好像有点道理。然后,他接着推演:

200年前的教育,是为了把孩子送上流水线。今天,AI时代到了。教育,应该让孩子学会创新、协作。目的发生了变化,可方法还没能跟上,怎么办?

对啊。AI来了,我家孩子也得与时俱进了。你也开始焦虑起来。怎么办呢?这时,他才开始展开重点:

为了应对这些变化,我们做了几个探索。比如,不仅考核学生,也考核老师;又比如,因材施教,不同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兴趣课程……

感觉到了吗?

同样的内容,给人的感受,不再是“证明我很厉害”,而是和你一起,试着解决一个你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你甚至还会觉得,这家学校,挺有思考的。

不是证明,而是引领。找到反常,提出洞察。和听众一起思考,预判听众的反应,让他自己得到结论。

(哲涛老师总结:万能表达结构)

你越是证明,他越是防御。而当你让他感觉“是我想明白了”,他就会把你的观点,当成他自己的结论。

说到底,所有好的表达,都是在帮助对方,解答他自己内心的问题。

因为人性,就是:他自己得到的结论,永远比你告诉他的强。

明白了,以后要多引领,少证明。但“证明”的冲动,很难改掉。

因为,你总是会在不经意间,用出一个技巧:

结论先行


要说观点,先说立场

再来想一个场景。

一位销售,一屁股坐在你面前。特别热情:

哥,你该换车了。我这里有款车,特别适合你。

请问,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你会心动吗?

不会。

我猜,你心里会马上竖起高墙:我凭什么信你?你谁啊?

我们都学过,结论先行。可是在很多场景下,你越是急着给出结论,对方就越是提防。

因为你的结论背后,写着目的。这时,你结论先行,他就防御先行。

再来看个例子,地产招商演讲。

你会怎么劝大家入驻?按照常规套路,大概又是:

我们的地段非常好,设计也一流,所以你们应该入驻。

哦,不对。你或许马上反应过来,这又是在“证明自己”了。行不通的。

那怎么办?

或许,你可以这样表达:

我们考察了全国核心城市,决定把未来十年几十亿资金,全部砸在这里。因为我们和你一样,也赌这个城市的未来。

一句话,就把“你”(客户)和“我”(开发商),变成了“我们”(城市共建者)。

比“对不对”更重要的,是“你是不是和我一伙的”。

立场,比观点更重要。

所以,不是“结论先行”不好用。而是在表达之前,先问自己:我和他现在,是什么关系?

面对老板、下属、同事。目标一致,信息对等。为了效率,就应该“结论先行”。

可是,当面对客户、合作伙伴时。关系“不远不近”,必须“立场先行”,先站在一起,再谈具体合作。

再往后,面对行业论坛,台下坐着的人,不认识你,也不知道你要讲什么。你或许应该“场景先行”——先讲一个故事,抓住所有人的注意力,把他们拉进你的话题。

关系,先于价值。

现在,你拆掉了防御的墙。但还不够。从“听我说”变成“跟我走”,我们还需要点燃他内心的小火苗:

情绪。


要说内容,先说情绪

你一定知道雷军。雷军,是开发布会的高手。

一般人讲手机配色,大概会这样说:

这次发布的手机,有三个颜色,蓝色、粉色跟黑色。非常好看,非常漂亮。

但雷军,大概会这么讲:

我们特地问了几百位“95后”和“00后”,希望知道年轻人喜欢什么颜色。最后,发现他们最喜欢粉色跟蓝色,于是选定这两款作为主打。还有很多米粉希望低调,所以保留了最经典沉稳的黑色。

什么感觉?

字里行间,三个大字“对你好”。于是,你就被唤起了一种感觉,一种情绪。这种感觉叫做:被在乎。这种情绪叫做:温暖。哇。这根本不是“卖东西”,是“交朋友”。买。

我们总以为自己是理性的,但驱动我们做出决定的,往往是感觉和情绪。

所以,高手会把内容全部装进情绪里。

比如,用“感谢”的情绪讲业绩:

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我站在窗前,看着外面空无一人的街道,心里想:完了。今年的生产任务完不成了。但没想到,无数的海外同事,穿着防护服从世界各地飞回来……我发自内心地,感谢在座的每一位,没有你们,就没有这个奇迹。

比如,用“损失”的情绪讲机遇:

5G这个风口,对我们来说,不是“做不做”的问题,而是“生死存亡”的问题。今天错过了,失去的不仅仅是一个机会,而是输掉了下一个十年。

又比如,用“帮忙”的情绪讲要求:

大家最近都特别辛苦,尤其是市场部的同事。但我们上这个新系统,是为了能帮助销售部拿更多线索。所以,我想请大家一起,帮销售的兄弟们一个忙,好不好?

好的表达,就是把你想说的一切——事实、道理、目的、动机——都装进情绪里。

但有时候,即便对方被你的情绪感染了,最后还是摇了摇头。

为什么?

给你讲个“火锅店”的故事,你就知道了。


搞懂他的决策路径

有一家网红火锅品牌,想入驻一个高档商场。

他们计划的表达方向,是证明自己网红属性强、自带流量,换取更低的店铺租金。

这个逻辑,听上去没问题。

但商场招商总监,这个最关键的听众,脑子里盘旋的第一个问题,不是“这家火锅能带来多少流量”,而是:

我的商场里,已经有5家川渝火锅了,我还需要第6家吗?

他的决策逻辑,是“品类管理”和“业态平衡”。

所以,如果这家火锅店的创始人,只是滔滔不绝地讲自己多网红、菜品多出色、口碑有多好。他可能会得到一句礼貌、但扎心的回复:

太好了。但不好意思。如果那5家店里有谁不幸倒闭了,我第一个联系你。

一旦你的表达逻辑,和听众的决策路径打架,结果就注定不会好。

再举个例子。小米SU7。

汽车发布前,雷军有点焦虑。因为过去很多年,他们几乎一直在做男性的生意。根据内部评估,小米汽车的女性车主占比能有5%,就算成功了。

但最后的结果呢?调查显示,发布之初,女性车主下单的比例,到了40%。

怎么做到的?

买车,大概率是一个家庭决策。男主人精挑细选出三、五款车,进入“决赛圈”,然后把这份名单交给女主人,由她拍板。

所以,如果你想在“决赛圈”胜出,表达的逻辑,就必须改变。

最终,雷军在发布会上,砍掉了大量的硬核的内容,转而强调3个看似和性能无关的点:

1)车漆很漂亮。多种颜色可选。

2)车机很智能。 “小爱同学”能解决很多问题。

3)防晒。

这三点,精准地打动了那位拥有“一票否决权”的女主人。

所以,当老公把几个选项呈现在面前时,她会觉得:“嗯,都挺好。但……小米这个,颜色好看,还防晒。”

砰。一锤定音。


3句话,让他减肥20斤

你可能也这么感叹过: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但这,可能不是道理的问题,而是表达的问题。

哲涛老师给我们举了一个亲身经历的例子。减肥。

“糖,是健康的元凶”,这是句大道理。可真要戒掉糖分,哪有那么简单?就拿可乐来说,我累了一天了,喝一瓶又怎么了呢?

但在高手那里,这句大道理,可以这样表达:

你知道吗?一罐可乐的含糖量,大概是40克。而人体一天的健康摄入量,不超过25克。

(一瓶饮料,对应好多块……方糖,豆包AI生成)

我的天。一罐可乐的糖分,居然几乎超标两倍。

科学的延长寿命方法只有2个,少吃糖,保持饥饿。其他方法,都可能有营销的成分。

天哪,延长寿命。我可太想多活几年了。那怎么少吃糖呢?

很多糖分来自主食。建议主食减半,不要喝含糖饮料。

几句话下来,哲涛老师的行为彻底被改变,3个月过去了,瘦了整整20斤。

我们来复盘一下。改变,到底怎么发生的?

1)反常。一罐可乐的含糖量居然超标一半。这个数字太反常了。一下子就让人警醒。

2)向往。哇,延长寿命哎。谁不想多活几年?

3)损失。如果不改变,健康和寿命,就会损失。这个是之前就知道的事情。

4)容易。其实做到并不难。主食减半,不喝饮料。门槛很低。

反常。向往。损失。容易。

很多促使人改变的内容,都满足了这四个要点。

比如,公益广告。环境现状的触目惊心,就是反常。健康的绿水青山,就是向往。如果不保护环境,子孙后代都会遭殃,这是损失。出行多坐公交少开车,就是容易。

所以下次,当你想要驱动别人改变时,别只顾着讲道理了。

看看这四个要素,有没有集齐?

懂商业,就是懂人性。

我们今天聊到的所有表达方法,之所以有效,不是因为有多复杂,而是因为顺应了人性的渴望。

什么是人性?

人性,就是他自己得到的结论,永远比你告诉他的强。

人性,就是不愿意被剥夺自主权,所以会本能地抗拒“正确结论”。

人性,就是情绪先于理性。所以一个感同身受的故事,比100页报告,更有力量。

人性,就是一边向往更好,一边又害怕损失,所以你需要给他向往,也需要给他台阶。

好的表达,不说服,只引领。好的表达,不对抗,只理解。

祝你,深刻理解人性。

祝你,成为表达高手。

 

https://mp.weixin.qq.com/s/13IehtHrbnFGhICOuW7h4w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