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个人成长最快的方式:一定要建立自己的「成长系统」

佳文 lewuxian 78浏览 0评论

说起来,我这几年成长得最快的阶段,不是在公司做得最好的时候,也不是学了什么神课、读了什么高效能书籍的时候。

而是在我开始“构建自己的一套成长系统”的时候。

这种系统不是多么玄妙的技巧,而是我愿意把从书里、从别人那儿听到的好东西记录下来,然后试着用一段时间,看有没有用。

很简单,但真的有用,强推,今天把这个方法分享给大家,希望对你有用。

1

成长不靠鸡血,靠可反复运转的系统

我早年也和很多人一样,觉得成长就是“多学、多看、多听、多记”。

看别人分享成长经验,总能看到这些关键词:“看书”“上课”“自律”“熬夜学习”“时间管理”“精进”。

我一开始也挺信这一套的。

那几年特别热衷于“用力生活”,几乎天天都在搜集各种成长类内容,别人推荐什么书,我就买;别人说哪个课程有用,我就报;别人说一定要写复盘、做晨间日记,我也一项项照着做。

但这种“成长热情”,其实像一团很容易烧完的火

最初确实有些提升,比如我通过记工作笔记,解决了一些项目协作上的问题,也通过几门实用类课程学到了一些结构化表达、PPT排版、思维导图之类的工具技能。

但过了半年,我发现一个问题:

这些提升,都是短暂且零碎的。

每当我换了一个岗位、或者生活状态发生变化,之前学的那些方法,好像一下子就“过期”了。比如项目管理的技巧,对现在独立写作一点都没用;再比如时间管理方法,在我状态低迷的时候根本跑不起来。

我开始有点迷茫:我做了这么多努力,为什么没有“持续变好”的感觉?

后来我意识到,是因为我没有一个可以“不断复用、不断反馈、不断优化”的系统。

我那时候的成长,就像是一个人在杂货铺里买了很多“看起来有用的小工具”,但没有真正的操作台,也没有一整套流程图。每次遇到问题都得从头摸索:这事我要怎么搞?那个书上是怎么说的?那节课里讲过什么?

于是我开始试着做一件事——记录并验证我学到的每一个原则、方法和观点。

比如我看书看到一句“高能量状态才是最重要的生产力”,我就写在备忘录里,并标注:“我明天试试,早点睡+早起健身,看能不能明显提升写作效率。”

结果第二天写作状态真的特别好,我就在这句话后面标注一句:“有效,继续保持,归入长期执行。”

再比如我看到有人说“日更输出比完美主义更重要”,我试着用这个标准去写内容,坚持了两周,发现效果很好,自己写得也舒服,文章更有感情,阅读量也高,于是我也把这个观点变成自己的工作原则。

我慢慢发现,只要我建立一个机制,每当看到一个新观点时,就问自己:这能不能试?怎么试?试完是否有效?是否值得留下来?

那么这个“学习→实验→反馈→固化”的系统,就能不断给我带来实质性的改变。

它就像我自己的“成长实验室”。

相比以前那种盲目跟风的“成长热”,这个系统更像是一个“有判断、有节奏、有反馈”的行动框架。不是追着热点跑,而是让我可以在任何阶段,知道自己该做什么,知道哪些方法对我有用,哪些该舍弃。

后来我才意识到:成长真正难的,从来不是获取知识,而是构建一套适合自己的系统,并且让它长期运转。

这套系统不必复杂,不需要高效管理工具,甚至它可能没有以文件、文档、思维导图之类的外壳,它只要能帮你把“学到”变成“用上”,就是一个有效系统。

2

比如我有一个习惯:定期写“人生白皮书”

最早开始写“人生白皮书”,其实是因为焦虑。

那是我刚离职那阵,工作节奏一下慢下来,白天忙东忙西,晚上却总是睡不着。我脑子里有太多没搞清楚的东西:过去几年到底做成了什么?为什么总觉得自己做了很多事却始终不满意?下一步该往哪儿走?

我开始试着写点东西,不是为了写文章,也不是为了发给谁看,而是纯粹想把自己理不清的那些问题写出来看看

第一版“人生白皮书”,我用的语雀,直接按时间线写:

  • 过去三个月我经历了哪些重要的事情?

  • 哪些是我主动做的,哪些是被动应对的?

  • 哪些地方做得不好,有什么教训?

  • 我在想些什么?困在哪里?想清楚了什么?

就像倒垃圾一样,把脑子里的东西全都倾倒出来。写着写着我突然有种“看懂了自己”的感觉。

比如,当时我找工作,面试,哪些表现得好,哪些问题没回答好,经历一写,我再总结-找答案,就发现了自己的弱项,太实诚。

我都把心里最真实的东西说出来,一点都不夸大,甚至有时候还会贬低。比如抖音涨粉100万,我总觉得这里有运气的成分,好像自己也没做什么。

这就是问题,从以前的对话中,我能感受到,这种情况,那就要绘声绘色地讲出来自己怎么做到100万粉的,再提炼总结几条方法论。面试就成了。

那一刻我像是在跟过去的自己对话,终于听懂了他在喊什么。

慢慢地,这就变成了一个稳定习惯:每隔一两个月,我就写一写白皮书。

写多了,我也总结出一些自己的结构和风格:

1、开头写一句总结式的标题:比如“2023年11月:低效但觉醒的一个月”,一句话定位这个阶段的核心状态。

2、中段梳理事件与反应:写下我做了什么事,每件事后面都加一句“我从中学到了什么”。

3、最后加一段计划or反思:不是那种flag式的目标清单,而是非常诚实地写,“我可能还会逃避这件事,但我希望这次能再坚持久一点”。

这种方式,让我看自己像在看一个项目。

而最妙的是:每次写完,我都能重新获得“把控感”。

你应该也体验过那种状态——明明生活还没好起来,但你把它写清楚之后,就不那么慌了。哪怕眼下什么都没解决,但你知道问题在哪儿,你知道下一步打算试点什么,就不再觉得人生是乱的。

这比刷短视频、喝酒、跑步要治愈得多。

甚至有一回,我在某个迷茫期把过去的三篇白皮书重新读了一遍,突然看明白了自己这半年的“问题主线”:我一直在逃避某个不得不面对的选择——到底是继续走流量内容模式,还是深度价值模式,然后做后端产品变现。

这不是我靠冥想、靠散步能想明白的,而是写出来、摆在那、回头看的结果。

我现在常常建议朋友也试试看写自己的“人生白皮书”。

哪怕一开始写不多,写五百字也行。关键不是文笔好不好,而是你敢不敢面对自己的混乱,敢不敢把那些模模糊糊的焦虑变成一段段具象的句子。

如果说读书是输入,那写白皮书,就是你和自己的“系统输出”。

它不是一份总结,而是一个系统的中控台

你写它,不是为了做总结,而是为了:看清自己、下决策、重新出发。

3

系统需要迭代,否则它会卡死在原地

我以前特别信奉一句话:“一个人越读书,越强大。”

所以那几年,我拼命读书,每次看完一本,都认真写读书笔记,甚至还搞了一套自己的标签分类系统——思维类、沟通类、创业类、认知类……

在印象笔记里整理得井井有条,感觉自己就快成为下一个“知识管理达人”。

但问题是,我整理得越多,心里越虚

每次打开那些笔记,像是看别人的思想合集,完全记不起来自己当时为什么摘这句话,脑子里连一丁点自己的想法都没有留下来。读得多了,记不住;记住了,也用不上。

最打击我的,是有一次我写文章,想引用某本书里的一个观点,明明我记得自己看过,可翻了半天笔记,没找到。甚至后来看到那句话时,我还有点惊讶:“咦?我原来抄过这句?”

我突然意识到:我读了很多书,但好像什么也没留下。

这让我开始怀疑:我到底是在“成长”,还是在“自我感动”?

后来有一阵子,我停下所有读书计划,逼自己回顾一下过去那些所谓的“读书收获”。结果发现,真正留下来并影响了我的,往往是那些“我当时正好遇到某个问题,然后在某本书里找到了答案”的时刻。

比如我焦虑感爆棚、不知道怎么做决策的时候,看到了《原则》里讲“人生就是一连串选择的结果,每个选择都应该有原则来支撑”。那一刻,我记住了,也真的开始去写下自己的决策原则。这种“带着问题去读”的方式,才真的改变了我。

于是我彻底改变了读书方式:

不再设目标、不再强行读完一本书,只做一件事:有了问题,再去读书。

比如最近我在想怎么提升我的课程转化率,就只围绕这个问题,去翻营销类书籍,看目录、看案例、看结构设计,看到有启发的地方就停下来,把它写进我的课程设计流程里。然后继续试,继续优化。

这种“用问题驱动输入”的方式,不但效率更高,而且能真正留下来——因为你立刻就要用。

但这也带来一个新问题:生活中的问题,有时候没办法通过读书解决。

比如:

你遇到情绪困扰,发现焦虑无法被一句“接纳情绪”所治愈;

你卡在关系里,不是书上那种“好好沟通、换位思考”就能解决;

你试图解决一个长期低效的工作状态,翻了10本时间管理的书,还是徒劳。

这时候,你再怎么“带着问题去读”,也找不到答案。于是我那套“带着问题去读书”的系统,也慢慢开始“运转不起来”了。

我一度陷入焦虑:我好像发现了一个好系统,但现在它失效了。我是不是又得找新的系统?

直到有一天,我意识到:也许问题不在于读书少了,而在于“系统本身该升级了”。

一个系统之所以有生命力,是因为它能根据我的现实变化而变化。曾经我靠读书成长,现在这个路径不管用了,我就得加一条新的路径——写作。

写作成为了我新的输入引擎,也变成了我的“成长激发器”。因为写文章是一个输出问题的过程,我会在写的过程中暴露盲区、发现思考漏洞,从而带出新的“问题清单”,再去找资料、请教别人、做实验。

也就是说,我的成长系统,从“读书→整理→记住”,变成了“写作→暴露问题→定向输入→应用优化”,系统依然在,只是形态变了。

成长,不在于你有没有“一套完美系统”,而在于你有没有能力不断让它迭代,让它跟上你人生的速度。

4

成长系统的核心:闭环和牵引力

写作成了我的新系统之后,我也开始意识到一件事:

任何一个能持续运转的系统,底层都需要有两个东西:一个“闭环”,一个“牵引力”。

所谓闭环,就是它是一个能不断自己推动自己的结构。

比如以前我那种“读书 → 做笔记 → 忘记 → 没啥变化”的方式,是没有闭环的。输出在哪里?反馈在哪里?没有。

但写作不一样。只要我定期写,就倒逼自己去输入;写完之后就能复盘,能拿到读者的反馈,还能把自己写过的内容当成资料库,反复调取——这个系统,它自己会“跑”。

有了闭环之后,就看牵引力。

也就是说,这个系统有没有一个“值得我为它花时间”的理由?有没有一个足够重要的问题,它非解决不可?

比如我最开始写文章,不是为了涨粉,是为了把自己的思路写清楚,为了解决我脑子里那些绕不出来的结

你不知道有多少次,我是在写文章的时候,才突然意识到:“原来我一直卡在这个点上。”

这比你花三天读完一本书的价值大得多——因为你终于找到了你自己真正的问题。

现在我这个系统的基本结构是这样的:

  • 写作是入口:暴露问题、提出问题;

  • 输入是手段:带着问题去学、去找;

  • 输出是反馈:写成文章、整理观点;

  • 复盘是升级:定期审视这个系统还有没有卡住的地方。

它不像一条流水线,更像一个“自我生成的生态系统”。

系统运行得越久,它带来的结果越多。而这些结果,又反过来成为新的“牵引力”。

比如写了一年,我发现很多老读者因为我的文章开始收获成长;有人留言说“你写的这个让我想通了一个我卡了三年的问题”;也有人因为某篇文章加到我训练营里来……

这时候你会突然意识到:成长不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完美,而是为了让你能连接更多人,完成更多事。

如果成长只是自嗨,它撑不久。但当成长开始创造价值,那系统就有了源源不断的能量。

5

你也可以从今天开始构建自己的系统

回头看我这几年最大的变化,不是变得更努力了,而是我从一个“靠情绪驱动的人”,变成了一个“靠系统运转的人”。

我不再依赖灵感,不再指望意志力,而是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成长方式——它能跑、能停、能重启。

说到底,这个系统不是为了看起来牛逼,而是为了让我活得更清楚、更轻松、更踏实。

你也不需要去模仿我,或者非要找个现成系统照抄。

你只需要从一个简单的动作开始:

今天写下一个你想解决的问题,然后去找一个可以试用的方案,试一周。

如果有效,就留下它;如果没用,就换一个。

你要相信,成长,不是靠找到正确答案,而是靠你让一个系统跑了起来。

而我写这篇文章,其实也是这个系统运转的一部分。

以前我并不懂什么是“成长系统”,只是凭着本能和一点点经验往前走。偶尔写篇文章分享出来,发现有读者留言说“这篇写得很有用”“我也有类似的卡点”,我才意识到,原来我是在用写作,构建自己的反馈机制。

所以今天,我又写下这篇文章。

不是因为我已经总结得很完善了,而是正因为我卡了一下、想明白了、做了一次小复盘,这篇文章就自然地生成了。

总结本身,就是系统中的一环。

希望你也能在属于你自己的生活节奏中,找到那一套适合你的人生成长系统。小而稳,不断更新,它会比任何一场热血更长久。

https://mp.weixin.qq.com/s/DMMICdSfMtj1cUlv69dYXQ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