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如何知道自己真的想要什么?

乐文 lewuxian 73浏览 0评论

 

推荐序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人们为了追求那些看似美好的东西而忙碌奔波,却很少停下来思考——这些欲望是否真的属于自己?我们是否只是在模仿他人?

当我们的欲望被他人所左右,我们可能会发现自己总是处于一种不满足的状态。我们可能会不断地追求更高的地位、更好的物质生活,却忽视了内心真正的需求。这种模仿性的欲望,往往让我们陷入一种无谓的竞争和对抗。

正如社会理论家勒内·吉拉尔所指出的:“我们的欲望并不是从我们自己的内心自然产生的,而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而形成的。换句话说,我们的欲望很大程度上是社会互动的结果。我们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模仿他人,从而塑造了自己的欲望。”

那如何知道自己真的想要什么?是选择工作 A 还是 B?是开启一段新恋情还是继续单身?是报名跑马拉松,还是享受不用早起训练的悠闲生活?

如果你也有这样的困惑,不知道如何做出选择,那么这篇文章或许能给你一些帮助。

全文

01 欲望的本质是一种模仿

克莱尔是路易斯安那州杜兰大学一名聪明且志向远大的学生,原本有望挑选心仪的法学院,但她决定先在新奥尔良体验现实世界的工作,享受生活的乐趣。她找到了一份律师助理的工作,日常工作是研究专家证人,以支持大型制药公司的案件辩护。

然而,这种忙碌的工作让她的生活出现了一些问题。克莱尔一直对烹饪有着浓厚的兴趣,她喜欢通过制作和品尝美食来探索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她感觉自己就像是被束缚在律师助理身份中的女版安东尼·波登,这种状态让她的生活变得痛苦和不快乐。

【译者注:安东尼·波登(Anthony Bourdain)是美国著名的厨师、作家、电视节目主持人。他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对食物的深刻理解而闻名。】

她开始有了离开律所的念头,想一边在餐厅或咖啡店找份工作糊口,一边摸索如何将她对食物热爱转变为职业。但她内心充满了疑虑:别人会怎么看她?或许她并不是那么有抱负,或许她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聪明,或许她只是懒惰罢了。别人对她的期望,以及她是否能满足这些期望,渐渐成了衡量她自我价值的标尺。

许多人都可能遇到像克莱尔那样的纠结。我们每个人时不时都会感到困惑,因为各种欲望在心中相互竞争:是选择工作 A 还是 B?是开启一段新恋情还是继续单身?是报名跑马拉松,还是享受不用早起训练的悠闲生活?但生活本就是一场场马拉松,而这些马拉松并不总是关于跑步。了解哪些欲望值得追求,哪些应该放弃,明白哪些马拉松真正值得一跑——这至关重要。在这份指南中,我将向你展示如何做出明智的选择。

欲望和需求本质上是两码事

确实,人们在强烈渴望某物时,例如一件新衣服,可能会感觉好像“需要”它——但这与对水或食物的必需完全是两码事。毕竟,他们的生存并没有受到威胁。

 

欲望与需求不同,它是一种智力上的对看似美好事物的渴望,即便你没有生理或本能上的需求去追求它们——无论这些事物是否真的美好。

你的求知欲可能包括你非常想要解答的一道数学难题;心上人发来短信时的满足感;又或者是当你收到梦寐以求的工作offer时的激动。这些经历并不总是带来身体上的快感。它们或许会让你的身体感受到快乐,但这种快乐并不建立于此。实际上,这种快乐主要来源于你的智力层面。

13 世纪的哲学家兼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曾言,人的智力渴望,归属于传统上称为“意志”的范畴。当一个人决心追求某事时,他将全力以赴。如果他们得到了心中所想,他们的意志便在其中找到了安宁——只要他们能够心满意足地沉浸在所追求的目标之中,便能感受到喜悦。

然而,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快乐总是昙花一现。总有新的目标在需要我们去追求,这让我们大多数人总是处于一种持续的、有时甚至是痛苦的不满足状态。这种对未拥有之物的追求,我们称之为欲望。欲望本身并不带来快乐,因为它本质上总是指向我们觉得缺少的东西。然而,如果我们能够理解欲望是如何形成的,就能避免在永无止境的欲望漩涡中迷失自我。

欲望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一种模仿

当我们想要解开欲望的奥秘时,有一位当代思想家的名字格外耀眼:他就是法国的社会理论大师勒内·吉拉尔。吉拉尔先生原本是一位历史学者,后来却成为了一个跨学科的博学大家。二战结束后不久,他便跨越大西洋来到美国,在包括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在内的多所顶尖学府传道授业。当他 2015 年离世时,他已被入选为法兰西学院的院士,被誉为 20 世纪最杰出的思想家之一。

吉拉尔洞察到了欲望的一个独特之处:他说,“我们希望自己的欲望源自我们最深层的自我,来自我们心灵的深处。”但如果真的那样,那就称不上是欲望了。欲望,总是指向我们感觉缺少的东西。吉拉尔指出,欲望并不是我们通常想象的那样,是我们可以完全掌控的。它不是我们可以凭一己之力创造或制造出来的。它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互动的产物。

吉拉尔曾说:“人是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的生物,他常向他人寻求答案,以此来做出自己的选择。”他把这种欲望称为模仿性或仿效性的欲望。模仿,这个概念源自希腊语中的“imitation”,也就是英文中“mimic”的词根。模仿性欲望,就是我们从周围人群和文化中模仿过来的欲望。如果我对某种职业、生活方式或度假方式感到向往,那是因为别人通过他们的行为和展示,使其对我显得很有吸引力。

我第一次遇见吉拉尔,是在一段自我反思的时期。我在学校里试过好几个专业,毕业后又在各种工作中跳来跳去,最后还尝试着创立了几家公司。但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不论这些商业尝试是成功与否,我总是很快就觉得无聊。

在一位好友的强烈推荐之下,我踏上了一段沉默的修行之旅。修行的导师建议我阅读吉拉尔的著作,以便我能够理解为何这种欲望会突然闯入我的思绪,然后如烟云般消散,它们仿佛是森林深处传来的遥远旋律,我始终无法找到那音乐的源头,也无法独自沉浸其中,享受那份美好。

当我在谷歌上搜索吉拉尔,我偶然间找到了一段 70 年代的法国访谈节目视频。视频中,他正抽着烟,对着一群主持人滔滔不绝地阐述自己的思想。一开始,我把他当作一个古怪的法国学者,认为他没什么可以教给我的。然而,随着我阅读他 1978 年出版的《Things Hidden Since the Foundation of the World 》 (1978),书中的思想开始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我发现自己身边,甚至是内心深处,处处可见模仿性欲望的影子。

我了解到,吉拉尔教授在斯坦福大学度过了他职业生涯的最后 14 年,担任安德鲁·B·哈蒙德法语语言、文学和文明教授。在斯坦福,他不仅是学术界的佼佼者,更是彼得·蒂尔的哲学导师。蒂尔,这位 PayPal 和 Palantir Technologies(一家大数据公司)的联合创始人,也是 Facebook 的首位重要投资者,身家亿万。

他曾公开表示,是吉拉尔教授让他在大多数人之前洞察到 Facebook 的潜力,并且帮助他摆脱了那些令人不快的公司法律和金融职业。一旦蒂尔能够摆脱模仿大众的束缚,他就开始独立思考,开展那些不是单纯为了迎合他人欲望的项目。

就在那时,我意识到了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要想跳出自己深陷的循环,理解模仿性欲望是关键。如果你也像我一样,渴望更深刻地洞察自己内心的欲望和需求,并希望对它们有更好的掌控,那就别犹豫,继续往下看吧。

02 如何认识你的欲望?

1. 识别那些影响你欲望的人

第一步,要找出那些左右你欲望的榜样。这些人就是你心目中的标杆,或者是那些影响你价值观的中介,他们决定了你对什么是值得追求的事物的看法。

有那么一阵子,我渴望拥有一辆特斯拉 Model S。我差点儿就给自己洗脑,想说服自己买下它。理由嘛,就是那些我觉得特别吸引人的“客观”因素,比如说,这车从零加速到每小时 60 英里,用时居然不到两秒钟。

其实,我本应该问的是“谁”,而非“什么”,在背后激发并塑造了我对那辆车的渴望。对于你自己的渴望,无论是物质上的购买、教育上的选择、职业上的决策,甚至是感情上的倾向,都是如此。

就拿 Model S 来说,直到我深思熟虑后才发现,我在推特上关注了一个哥们,他痴迷于晒出自己驾驶那款车在各种酷炫地方的视频。而在我看到他的视频之前,我从未有过想要拥有一辆的念头。从那时起,我就开始搜集所有能支持我内心已经形成的渴望的证据——这种渴望,其实是通过模仿他人而产生的。欲望往往首先来自于社会的影响,这通常发生在我们意识到或理解其原因之前。

要深入洞察那些影响你欲望的内在模式,不妨自问以下几个问题:

  • 当我在想象自己最向往的生活时,脑海中浮现出谁的身影?其实,这个人很可能并不过着你想象中的生活。但即便如此,弄清楚自己最关注哪些人,在思考理想生活时,依旧是件好事。
  • 除了父母,在我童年时对我影响最大的人是谁呢?他们是来自我熟悉的世界,还是相对陌生的世界?他们是与我关系密切的朋友或家人,还是像职业运动员、摇滚明星那样离我很远的公众人物?接下来我会详细解释,我们与心中的榜样的亲近程度,决定了他们对我们影响的深度和方式的。
  • 有没有谁的成功让我心里不是滋味?是否有些人物的成就,让我感到不安,甚至有些自卑?这往往是一个信号,表明他们可能是我的“反面教材”——换句话说,我一直在不自觉地拿自己和他们做比较。

2. 将模仿对象分为内部和外部两种类型

接下来,弄明白是哪些榜样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你,这是很有帮助的。吉拉尔将这些榜样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你生活圈里的,另一类则是圈外的。

你的内部模型(即内心的欲望模型),其实就是那些你真正可能接触到的人:无论是朋友、家人、同事,还是任何你能够实际互动的人——比如说,给你理发的师傅。这些人的欲望在某种程度上是与你的欲望相互交织的——他们的愿望能影响你,反过来,你的欲望也能对他们产生影响。

你的外部模型(也就是所谓的“外部”欲望模型),指的是你几乎不可能真正接触到的人:比如那些大名鼎鼎的明星、历史上的名人,还有那些传统媒体里的角色。(比如说,我们大多数人看完斯皮尔伯格的电影后,是不可能直接和他交流心得的,或者和《纽约时报》上的某篇文章作者面对面辩论。)这些外部的榜样就像是单向的欲望传递者——它们能够影响你的欲望,但你对他们却无能为力。

比如,《基督山伯爵》的主角,亚历山大·仲马在 1844 年写的小说里的那位,在我小时候读完这本书之后,对我影响颇深,无论是好是坏。但伯爵是个虚构的角色,所以他对我来说,自然就是一个外部欲望模型。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极具影响力的榜样。实际上,榜样不一定非得是真人,很多时候,他们并不是。

社交媒体是个灰色地带。你在这里遇见的很多人,就像是外部榜样或模型,你可能一辈子都见不到他们,他们也可能根本不会回关你。但同时,每个人似乎都触手可及。你发的每条推文、每个帖子,都有可能在不经意间被某个大人物看到。

这就是社交媒体最吸引人的地方:它既能在人们内心深处激发欲望,又能在现实世界中起到调节作用。(当你刷着推特、发着朋友圈时,不妨问问自己:这些屏幕上的人,真的存在吗?他们真的渴望那些他们展示出来的物品吗,还是说,我们都在玩一场无声的信号传递游戏?)

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一个人如果和你有几分相似,你就容易和他们产生共鸣——自然也更愿意留意他们的所思所想。人们更嫉妒谁呢?是全球首富杰夫·贝索斯?还是那个教育背景相似、工作性质相近、工作时间相当,但每年比你多挣 5000 美元的同事?对大多数人来说,答案是后者。这种嫉妒心理的根源,这种嫉妒源于内部和外部欲望调节的差异。

 

广告显然也在塑造我们的欲望。但请注意,它们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广告商通常不会直接展示产品本身,而是其他人对产品的渴望。他们巧妙地利用了我们天生的模仿天性。

请注意,我们内部模型会让我们的欲望在生活中更加起伏不定,因为内部模型的世界是极具互动性的:我们能够相互影响对方的欲望,这在外部模型的领域里是实现不了的。

弄清楚你内部和外部的欲望代表(还有那些处于模糊地带的),能让你更有力地驾驭自己的欲望。我建议你找张白纸,画上两个重叠的圈圈,然后努力用你生活中的具体例子去填充这些圈圈。

3. 警惕过分关注:他人拥有或渴望的东西

人们天生就容易受到他人欲望的影响,自然而然地向往着别人所向往的东西。正如吉拉尔所言:“当两种欲望都聚焦于同一个目标时,冲突在所难免。”这种模仿性欲望,常常将人们引入一场无谓的竞争和对抗之中,仿佛是一场围绕地位焦虑的地狱游戏。

模仿性欲望也解释了为什么一群学生在大学入学时,虽然对未来职业规划各有千秋(这些想法来源于他们各自的不同影响和背景),但到了毕业时,他们往往不约而同地聚焦于更少的机会上,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相互之间的模仿倾向得到了加强。

请注意,你的愿望可能会被这种模仿性的吸引力所劫持。人们很容易沉迷于关注邻居所拥有或渴望的东西,而忽略了自己当前的责任和关系中的承诺。我们人类是群居动物,通过观察他人来更好地认识自己,这本身是有益的——但如果不加以留意,我们可能会变得过分关注他人。

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学会用一种新的方式与人建立非竞争性的关系——这是一种全新的关系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你的自我价值感不再依赖于他人。(关于这点,我们稍后还会深入探讨。)

4. 绘制你的人生欲望系统

除了识别那些左右你欲望的具体模型,思考自己是否已经深陷某种特定欲望的系统之中,同样大有裨益。以法国拉吉奥勒的 Le Suquet 餐厅为例,其主厨塞巴斯蒂安·布拉斯曾连续 18 年荣获米其林三星评级——这是法国餐厅所能达到的最高烹饪荣誉。然而,到了 2018 年,他做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决定:请求米其林指南停止对他的餐厅进行评级,并永远不要再来。

布拉斯终于明白了,他一直在努力维持米其林三星的荣誉,却也因此束缚了自己尝试新菜式的手脚,因为这些创意可能不合米其林评委的口味。他的三星评级成了一个“欲望的陷阱”。他所有的选择都围绕着一个简单的原则:让米其林满意。

当布拉斯回望自己成为厨师的初衷时,他告诉我,那是因为他想要将法国奥布拉克地区的独特食材带到世界各地,而不是沦为评级系统的傀儡。

当布拉斯领悟到米其林指南是如何构建出那个使他深陷其中的欲望迷宫时,他终于鼓起勇气,挣脱了这个无形的枷锁。

记得那个想进军餐饮业的律师助理克莱尔吗?她同样陷入了一个充满欲望的系统。在她成长的环境中,地位至上,所以大学毕业后选择一份薪水不高的餐饮工作,并不符合那里对雄心壮志或成功的定义。因此,有一段时间,她被那些看似“更有声望”的职业道路所吸引,不自觉地跟随了那股模仿性的吸引力。但事实上,克莱尔心中自有一套她自己的米其林星级评价体系。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

要想真正驾驭自己的欲望,首先得明白,对你来说,那份专属的“米其林指南”长什么样。这份指南或许与星级无关,而是来自于那些对你来说特别的人的认可,或者是你朋友和家人的期望;也可能是当你向他人坦白,你一直想要做一件大多数人难以理解的事情时,那种难以言说的尴尬感。

通过梳理那些你或许一生都深陷其中的欲望系统,你可以开始与它们保持一定的批判性距离。这不仅能让你不再盲目接受那些主导你的欲望,更能让你在面临重要的人生选择时,避免随波逐流,而是能够有意识、有目的地做出选择。

最重要的一点:你得明白自己的欲望源自何处。欲望这东西,它背后有故事。不了解欲望的来龙去脉,你就难以把握什么是“真正”或“纯粹”的欲望。这需要你深入挖掘自己的过往,洞悉自己如何一步步成长为今天的你,同时分辨哪些欲望是长久伴随着你的,哪些又是像风一样,来得快去得也快。

03 如何掌控你的欲望?

模仿真的存在边界吗?这个问题即便是在吉拉尔学派的专家们中也是众说纷纭,所以,我们不妨把模仿想象成一个连续的谱系

 

在这个欲望的光谱最左端,有一种完全不模仿他人的欲望,比如一位母亲对她刚出生的婴儿的爱。而在模仿性较弱的区域,还有一些欲望并不完全脱离模仿,我们可以称之为“深层”的欲望——它们深植于个人的成长背景,或者深刻影响了他们的想象力。

对于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这些欲望可能被视为上帝赋予的“使命”的一部分。它们之所以模仿性较低,是因为它们有着更深远的根基,不会因为新鲜的体验、季节变换或新的经历而轻易改变。

在欲望的极端,有些欲望几乎完全是模仿性的——比如,仅仅因为大家都想买某只股票,你也想跟风买。(这种欲望背后,其实是一种害怕错过的焦虑在作祟,而这种焦虑,本质上也是模仿欲的一种)

不那么极端的模仿欲望,可能就是你想去某所大学,因为你身边所有的朋友都想往那里挤。但这种愿望,可能也和那所学校的学术威望脱不了干系。人的欲望,可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有些是跟风的,有些则不然。要紧的是,你得弄明白哪些力量在背后推动,然后能够慧眼识珠,把有价值的东西挑出来。

如何拥有“真实”的欲望?

那么,真的有所谓的“真实”欲望吗?“真实”(authentic)这个词的一个词根是“author”。我们中间,有人是自己欲望的主宰者吗?有的,我们完全可以。或许你不是欲望的独一无二创作者,但通过你的创造力,你完全可以拥有它们,并打上你个人的创作印记。

设想一下,如果你有个朋友突然决定要写一本书,关于某个特定的话题。这种欲望是怎么冒出来的呢?一千年前,写书的人可是凤毛麟角。现在,这种写书的欲望,很可能是社会交往的结果——可能是受到了某个导师、朋友或对出书的影响。想要出书,就跟创业或者转行一样,通常是社会互动的产物。

无论你是梦想成为一名作家,还是立志做其他事业,关键在于,那些无处不在的影响因素虽然塑造了你的梦想,但它们并不妨碍你给自己的梦想打上独特的个人印记。就好比十个人可能都渴望达到相似的职业目标或生活方式,但他们最终实现梦想的路径却可能各有千秋,因为他们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发现了各自的细微差别,并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追求和实现这些梦想。

一个想法在开始时可能会完全模仿别人,但随着你逐渐为其打上个人烙印,它便会逐渐失去模仿的痕迹。费鲁吉奥·兰博基尼,这位拖拉机制造商,因为与驾驶的法拉利汽车的创始人恩佐·法拉利之间的私人恩怨,而萌生了扩展业务的想法。当他的法拉利车因离合器问题频繁出故障,他去向恩佐求助却遭到了冷遇。就在那一天,一个之前从未有过的强烈愿望在他心中孕育而生——那就是制造出一款超越法拉利的超级跑车。

这是不是意味着他的愿望仅仅是复制别人的?绝对不是。当他决定制造兰博基尼时,他将这个梦想变成了自己的。他不仅根据自己的想法打造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汽车,还充分利用了公司的技术实力。

兰博基尼的故事生动展示了欲望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欲望是流动的,可以向右移动,变得更加趋同;也可以向左移动,变得不那么趋同。

深入思考,到底哪些欲望是你真心想要拥有并培养的。它们的来源是否是模仿,这并不重要。关键在于,通过你的主动参与和创造,你可以赋予它们新的意义和价值。

过一种反模仿的生活

反模仿,就是摆脱那些我们不自知地追随的欲望;它让我们远离了盲目跟风的心态;它让我们摆脱了那种不经思考就盲目追求事物的“默认”模式。

我们可以在内心深处培养一种抵抗模仿的机制——这便是我们传统上所说的美德或行为习惯,如谨慎、坚韧、勇敢和诚实。这些品质能让你在模仿之风盛行时,依然能够坚守更深层次的自我。换言之,有一些永恒的人类价值观和追求是值得我们去追求的,因为它们被证明是永不会让人失望的。

拥有坚定价值观的人——无论是宗教信仰、哲学思考还是其他信念——往往不容易被那些空洞、短暂且不健康的模仿欲望所动摇。

正如你可能已经猜到的,这一切背后,其实有着宗教的深刻内涵。圣奥古斯丁在他的《忏悔录》中,向上帝倾诉了自己的心路历程,他逐渐领悟到自己早年的生活被那些虚无缥缈的欲望所左右。他写道:“我们的心是不安的,直到它在你那里找到安宁。”

在基督教的视角下,我们所有的渴望都可以归结为对存在的向往——更确切地说,是对上帝的向往,因为上帝便是存在的最佳诠释。其他所有的渴望,不过是对这份至高无上的向往的映射,或是指向它的路标。

即便你不是宗教信徒,奥古斯丁的话语中也藏着许多值得我们深思的智慧。不妨这样问自己:有没有什么人或事物,能让你的欲望得到真正的安宁,而不是永远处于一种焦躁不安的状态?这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有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给你带来长久的快乐,而不需要你不断地去追求更多呢?

欲望的不安并非全然是坏事,它激励我们不断追求更多。但若这种不安持续不断,可能表明你所追求的欲望无法真正满足你。

那位曾感到沮丧的法律助理克莱尔,如今成了我亲爱的妻子。她毅然决然地辞去了律师事务所的工作,选择了自己的反模仿之路。她走进了纽约大学的校园,攻读食品研究的硕士学位,最终蜕变为一家蓬勃发展的食品初创公司的高层管理者。

我们在罗马的一家爱尔兰酒吧里邂逅,那时她正四处旅行,进行食品研究,而我则在攻读我的研究生学位。如今回望,我们的相遇宛如一场反模仿的奇迹:如果我们都遵循那些传统的社会规范,我们可能永远都不会相遇,更不用说坠入爱河。我们各自生活中的模仿行为本会让我们擦肩而过。幸运的是,那个夜晚,我们成功地打破了那些无形的枷锁。

或许,最反模仿的态度,就是怀抱对奇迹的无限好奇,并期待生活给你的每一次惊喜。这种态度,往往不会让你失望。

04 总结:如何知道你真的想要什么?

  1. 欲望和需求,这两者本质上大相径庭。就拿饥饿和口渴这类生理需求来说,它们是实实在在的身体需求。而欲望呢,它更像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渴望,是对那些你认为美好事物的理智追求。
  2. 欲望,它是一种社会现象,本质上是模仿的产物。社会理论家勒内·吉拉尔曾深刻指出,我们的欲望并非从内心深处自发而生,而是我们不自觉地模仿他人的欲望。
  3. 要想驾驭自己的欲望,首先得找出那些对你产生影响的人或所谓的“榜样”。认清这些影响者,是控制欲望的第一步。
  4. 将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归类。识别出在你个人生活圈里影响你的人,以及那些来自外部世界对你产生影响的人,这能帮助你更好地掌控自己的欲望。
  5. 不要过分沉迷于关注你的邻居拥有什么或者他们想要什么,这种盲目跟风的欲望很容易让人陷入无谓的竞争和争斗。
  6. 绘制你人生的欲望系统。不仅仅是身边的人在影响你,整个社会体系也在悄无声息地拉着你走——只要你能认清它们,就能挣脱这些无形的枷锁。
  7. 对自己的欲望负责。即使你不是这些欲望的独一无二创造者,这也不代表你不能开始掌握它们。
  8. 过一种反模仿的生活。让生活扎根于更深层次的价值与信念,从而释放你的独立精神。

05 为什么这很重要

模仿欲望,这是我们人类生存的一部分,它无处不在,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举几个简单的例子,以及我们如何应对它们:

人际关系

许多人可能没有意识到,他们与自己的另一半其实处于一种模仿性的竞争状态。吉拉尔学派的心理学家让·米歇尔·乌古利安,在 2007 年出版的《The Genesis of Desire》一书中,就经常提到这种关系模式。他将其称为“地狱跷跷板”模型。

他写道:“被彼此的嫉妒所捆绑的情侣,总是受同一机制的束缚。他们相互映照的欲望,总在掌控与被掌控的位置上摇摆不定——这种关系模式,在交易分析中被称作‘高人一等’和‘低人一等’。” 情侣之间彼此嫉妒,或者成为彼此的模仿对手,听起来似乎有些奇怪,但这种情况却屡见不鲜。

“如果我向老公推荐一本书,那简直就像是对他下了一道咒语,保证他永远不会翻开那本书,”一位女士对我如是说。在模仿性竞争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把对方视为对自己自主权的威胁。

咱们得好好审视一下自己的人际关系,不论是不是恋爱关系,问问自己是不是在玩零和游戏。得确保自己别成了那个在跷跷板上摇摆不定的人。

如果你发现自己可能陷入了这种困境,首要的行动应该是想方设法为对方做出一次极其慷慨的举动,而且不图任何回报。这不容易,因为它要求我们放下(放下那种得到回报的本能欲望),但这正是打破恶性循环的关键。

社交媒体

社交媒体,其实就是一个模仿的机器。我们常说的“社交媒体”,更准确地说,是社交的中介——也就是我们欲望的中介。无时无刻,我们通过那些我们几乎不了解的人来塑造我们的欲望。这种模仿的欲望,正是这些平台背后隐藏的驱动力。

想要彻底告别社交媒体,虽然值得钦佩,但对大多数人而言,这并不切实际。不过,你至少可以做到一点:对于你选择“关注”的人,要极为谨慎和有所选择。坦诚地评估一下,这些人在你心中激发了什么样的欲望。扪心自问:我关注的这些人,是否真的在引导我培养积极的欲望,激励我追求更高的目标?还是说,他们反而让我更加焦虑?同时,记住,你的言行也可能成为他人的欲望模型。

职业成长

如今,长期稳定的工作越来越难找。不少人都在考虑转行,但究竟转向何方,却不是那么容易决定的。与其纠结于具体的职位名称、行业或公司,不如深入挖掘并培养那些能支撑你前进的核心“深层”欲望,这或许会更有裨益。

那么,你内心深处的驱动力究竟是什么?是什么真正驱动你,也许已经伴随你走过人生的大部分时光?摸清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你可以将这份核心动力运用到各种不同的工作中。比如说,有些人内心深处渴望“理解并表达”——这是一种持久的、无论何种情境下都想要去做某件事的驱动力。这恰好也是我的一个核心欲望,也是我热爱写作的原因。

但对我来说,理解只有当我找到表达的途径时才会变得满足。既然我清楚自己的这一点,我确保我承担的任何长期项目都允许我持续地理解和表达。如果能够识别出这些核心欲望,你将拥有一把锋利的工具,帮助你穿透职业上的迷茫——因为你也在打破模仿的枷锁。

财产

斯多葛派的哲人爱比克泰德曾言:“扰乱人心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我们对它的看法。”模仿性欲望之所以能让某些东西显得重要,是因为别人也渴望得到它们。一旦我们心中的渴望典范不复存在,我们对那些东西的兴趣也会随之消散。

我们最看重的是人,而非物质。如果你能意识到自己对某物的重视,仅仅是因为它与别人有所联系,那么你就有能力摆脱它的羁绊,重获自由。

我的朋友约书亚·菲尔兹·米尔本和瑞安·尼科德姆斯,他们不仅是《极简主义者》播客的创作者,更是以身作则,追求极简生活。他们常说:“爱人,用物。”这不仅是一句口头禅,更是他们的生活哲学。

从电视到 NFT(非同质化代币),每一件物品在他们眼中,只是用来服务于生活的工具。在他们看来,物质并非生活的终点,而是通向更深层次欲望的桥梁。正如吉拉尔所说,所有的欲望都是对存在的渴望。

在追求那些闪闪发光的物质财富之前,不妨先扪心自问,这东西究竟会塑造出一个怎样的你。如果你对内心给出的答案并不满意,那么,或许重新考虑这笔开销是个明智的选择。

生活方式

2020 年,Instagram 上的#VanLife(房车生活)标签在许多人眼中看起来颇具魅力。它曾是一种逃离都市喧嚣、驶向开阔道路的潮流,人们开着改装的房车,把旅途中精心挑选的照片分享到社交媒体上。然而,现在逐渐明朗化,这些光鲜的照片往往掩盖了与他人长期旅途中所遇到的重重困难——从偶尔的交通焦虑到长期的不稳定感,各种问题层出不穷。

有些人在踏上这段旅程时,并没有深思熟虑其背后的心理成本。现在我们明白了,他们中的许多人事后都感到后悔,甚至有人因此患上了精神疾病,生命之花就此凋零——然而他们向世界展示的,却总是一副自由自在的模样。

农场生活,亦是如此。不少人梦想着在田野间养牛养羊,享受与动物为伴的田园生活,却往往忽略了那些日常琐事——比如清晨起床就得清理牛粪,或是给猪喂食。这些琐碎的现实,往往被美好的幻想所掩盖。

我们常常听到人们心里默默念叨:“要是我能住在那个城市(或者那个房子/社区/国家)……我的生活就会变得完美。”但说到生活方式,世上并没有一种万能的模板,能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问题,或是找到幸福。

如果你现在不能在目前的环境中感到快乐,那么可能无论走到哪里,你都不会快乐。你的幸福感总像是遥不可及的远方,永远在地平线之外,而那种模仿他人的欲望,会持续地对你产生不健康的影响。

另一方面,有些价值观是永恒的,比如健康、创造力,或者与朋友共餐的时光——这些永远不会过时。追求这些价值的方式,就像地球上的人一样多。生活方式,不是靠住在某个特定的地区,或者拥有某把钥匙就能得到的,它来自于个人的价值观和自律。

世上没有现成的完美模板,让我们照搬去活出想要的生活。因为你是独一无二的,你的每一步都是不可复制的传奇,你在这个世界上留下的印记将是你自己的。后来者或许能从你的生活和梦想中汲取灵感,但同样,他们也要勇敢地踏上成为超凡领袖的征程,在这个充满模仿的世界里,绽放自己的光彩。洞察他人的生活和愿望,然后从中创造出新颖而美好的事物,这就是你的机遇,也是你留给世界的宝贵遗产。

06 链接和书籍

在 2021 年,我为“大思考”制作了一段五分钟的视频《How to Know What You Really Want》,在视频中,我详细阐述了“深层欲望”与“浅层欲望”的区别,并教你如何辨别它们。

由 Imitatio 基金会倾力制作的两分钟短片《René Girard Explains Mimetic Desire》(2018 年),这部作品旨在让更多人深入了解并领悟吉拉尔的深邃思想。

Shopify公司员工兼勒内·吉拉尔的超级粉丝亚历克斯·丹科,撰写了《Secrets About People: A Short and Dangerous Introduction to René Girard》一文,发表于 2019 年。

YouTube 频道 Vsauce2,由主持人 Kevin Lieber 带来的 2017 年视频《The Invention of Blame (Scapegoat Mechanism)》,深入探讨了模仿理论的黑暗面。视频讲述了无节制的模仿如何像病毒一样传播,最终在社群中引发冲突和暴力,这被视作一种平息模仿危机的手段。

《极简主义者》播客系列的第 290 集《欲望》(2021 年),由约书亚·菲尔兹·米尔本和瑞安·尼科德姆斯主持,我作为特邀嘉宾参与讨论。我们一起深挖了人们追求欲望的深层原因,以及如何摆脱那些盲目模仿他人而产生的欲望,实现真正的自我解放。

我在 Substack 的电子通讯《Anti-Mimetic》上发表了一篇简短的介绍文章《Mimetic Desire 101》(2021 年),这份通讯专注于探讨与模仿欲望相关的种种问题,尤其是如何实现一种反模仿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说,如何摆脱那些未被察觉的模仿行为对我们生活产生的有害的负面影响。

《Mimesis and Science》这本书,由加州的临床心理学家斯科特·加雷尔斯倾力主编,于 2011 年出版。它汇集了一系列关于模仿的实证研究,内容涵盖了早期儿童发展的研究,也探讨了自然界中的模仿进化现象。如果你对模仿理论感兴趣,并且想要在科学的基础上深入了解这一领域,我强烈推荐你阅读这本书。

勒内·吉拉尔的《 See Satan Fall Like Lightning》(1999 年),这本书是吉拉尔作品中最易读的一本。如果你想要深入挖掘原始资料,这本书不仅易于理解,而且深入探讨了本指南中提到的思想背后的神学含义。

我的新书《Wanting: The Power of Mimetic Desire in Everyday Life》(2021 年出版)是一本对吉拉尔理论的非学术性通俗解读。书中前半部分深入阐述了他的主要观点,而后半部分则引导读者将这些观点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内容|摘选自《How to know what you really want》,[美]  Luke Burgis

https://ouranswers.zhubai.love/posts/2446319004751568896

转载请注明:乐无限,互联网有趣资源聚合地 » 如何知道自己真的想要什么?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